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社会管理详细内容
刘晨晨:以巧劲破难题:基层治理的"四两拨千斤"之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晨晨  日期:2025-8-4 字体: [大][中][小]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面群众最直接的需求,也常遇到最复杂的矛盾。若一味蛮干硬闯,往往事倍功半;善用巧劲,则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从"枫桥经验"的就地化解矛盾,到"接诉即办"的精准响应需求,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正在用智慧与巧思,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让治理效能在精准施策中持续提升。

    巧在"靶向发力",让治理直击痛点

    基层问题千头万绪,若"眉毛胡子一把抓",难免陷入"出力不讨好"的困境。善用巧劲,首先要学会精准识别问题、靶向解决需求。北京"接诉即办"机制的创新,正是抓住了"群众诉求"这一核心靶向——通过12345热线整合群众声音,建立"诉求清单""责任清单""解决清单",让社区、街道的治理资源直接对接群众最迫切的需求:漏水的水管有人修、占道的摊贩有人管、老旧小区的电梯加装提上日程。这种"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的模式,避免了治理资源的无效消耗,用"靶向治疗"替代"大水漫灌",让每一分治理力量都用在刀刃上。

    巧在"借势聚力",让治理凝聚合力

    基层治理不是"单打独斗",若仅靠行政力量"孤军奋战",很容易陷入"政府干、群众看"的僵局。善用巧劲,要懂得"借势"——借群众的势、社会的势,让治理从"单向管理"变为"多元共治"。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历经六十余年传承,其精髓正在于"发动和依靠群众":通过村规民约凝聚共识,用"乡贤调解室""老娘舅说理点"化解纠纷,让群众从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如今,更有社区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联合商户解决便民设施不足,邀请居民担任"小巷管家"监督环境整治……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的智慧,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激活了社会活力,让治理效能在多元合力中实现倍增。

    巧在"科技赋能",让治理提质增效

    面对基层治理中"信息不对称""响应不及时"等难题,蛮干不如巧干,传统手段难以突破时,科技往往能成为"破局利器"。上海某社区推出的"智慧居委会"平台,通过大数据整合居民信息:独居老人的活动轨迹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提醒网格员上门;小区停车位紧张,平台能实时更新空余车位并引导共享。这些科技手段的应用,让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警",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支撑"。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说:"过去跑断腿才能摸清的情况,现在鼠标一点就一目了然,科技不是让治理变复杂,而是让它变得更'聪明'。"

    基层治理的巧劲,说到底是对群众需求的精准把握,是对治理规律的深刻理解,是对创新方法的灵活运用。它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求真务实的"大智慧";不是回避问题的"绕着走",而是直面矛盾的"巧化解"。当更多基层干部学会用巧劲、出实招,让治理更精准、更高效、更暖心,"最后一公里"必将成为服务群众的"最美一公里"。(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