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大到政策落地,小到邻里纠纷,若一味靠“蛮劲”硬推,往往事倍功半。反观那些治理有效的地方,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善用“巧劲”,以智慧破难题,用方法提效能。
用“巧劲”,先在“走心”。基层的事,多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却藏着治理的“大学问”。有的社区面对广场舞噪音纠纷,不是简单禁停或放任,而是组织居民共商时间、划定区域,还加装了音量监测仪,既尊重了锻炼需求,又保障了居民休息——这种“换位思考”的巧劲,比“一刀切”的强硬管理更得人心。治理的“巧”,本质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用柔性方式化解刚性矛盾,让政策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用“巧劲”,要在“借力”。基层干部精力有限,单靠“一个人往前冲”难以持久。有的村利用乡贤理事会调解矛盾,让德高望重的长辈出面说事;有的社区发动“楼栋长”收集民情,让居民成了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些做法的关键,是盘活基层的“本土资源”,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就像拧紧一根绳子,找准“支点”才能省力,善借“民力”方能增效。
用“巧劲”,更在“创新”。如今的基层治理,早已不是“一张表格管到底”的时代。有的地方用“大数据”排查安全隐患,让风险预警更精准;有的社区开发“微心愿”小程序,让群众诉求一键直达——这些“科技+治理”的巧劲,既节省了人力,又提升了响应速度。善用新方法、新工具,打破思维定势,才能让治理更高效、更精准。
当然,“巧劲”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深入调研、尊重规律基础上的智慧。它要求干部既懂政策的“刚性”,也懂群众的“柔性”;既会“低头拉车”,也能“抬头看路”。基层治理如同绣花,唯有下足“巧功夫”,才能绣出民心所向、和谐有序的美好图景。(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