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刘晨晨:给"层层加码"松绑,让民生烟火持续升腾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晨晨  日期:2025-8-4 字体: [大][中][小]

    街头巷尾的早餐摊冒着热气,社区便利店的灯亮到深夜,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这些充满活力的民生烟火,是城市最生动的底色,也是社会韧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在一些地方的治理实践中,"层层加码"的整治行为却像一把钝刀,不经意间割伤了这份鲜活——为求"绝对安全"关停街边小店,为图"管理方便"限制流动摊贩,为赶"整治进度"忽视群众实际困难。整治的初衷本是为了让民生更有序,但若失了温度、没了弹性,反而会背离初衷,让民生烟火渐趋黯淡。

    警惕"加码"成"加码",莫让治理初衷走了样。"层层加码"的本质,是将政策执行简单化、极端化的懒政思维。上级要求"规范经营",到了基层变成"一律关停";政策强调"加强管理",落地时成了"一刀切禁止"。某地为整治市容环境,连居民楼下经营多年的便民菜摊都强行取缔,导致老人买菜要多走两公里;有的地方为推进垃圾分类,要求商户必须购置指定规格的垃圾桶,否则不予营业,让小本经营的店主犯了难。这些看似"严格执行"的操作,实则偏离了"为民服务"的核心——治理是为了让群众生活更便利,而非更不便;是为了让民生业态更规范,而非更凋敝。若把"加码"当"担当",把"从严"搞成"从紧",最终只会让群众觉得政策"不近人情",让治理失去民心温度。

    给政策留"弹性空间",让民生需求有处安放。民生问题千差万别,治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街边的早餐车或许不够"整齐",却是上班族赶时间的"救命餐";小区门口的修鞋摊看似"不起眼",却解决了居民生活的"小麻烦"。真正有效的治理,应当是在规范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为民生需求留足"弹性空间"。就像有的城市划定"便民服务点",允许流动摊贩在指定时间、指定区域经营,既维护了市容,又保住了摊主的生计;有的社区推出"商户自律公约",由经营者自主约定规范,政府负责监督引导,既减少了管理成本,又激发了商户的责任感。这些做法证明:给政策加一点"弹性",给民生留一片"天地",整治才能既守得住底线,又留得住烟火。

    让"精准施策"替代"层层加码",用治理智慧守护民生温度。破解"层层加码"的困局,关键在于树立"精准治理"的理念。政策执行当如"针灸",找准穴位、轻浅入针,而非"猛药去疴"式的盲目下手。这需要基层干部多走街串巷,问问摊主的难处、听听居民的意见,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需要建立"下情上达"的反馈机制,让基层在执行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而非机械照搬;更需要树立"群众满意"的评价标准,整治效果好不好,要看群众生活是否更方便、民生业态是否更兴旺。

    民生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整治的目的不是熄灭烟火,而是让烟火更旺、更有序。少一些"层层加码"的生硬,多一些"精准施策"的智慧,才能让政策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让街头巷尾的民生烟火持续升腾,让群众在细微处感受到治理的暖意。(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