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宁波频出“怪事”:不断有老人接到自称“孙子”或“外孙”的求助电话,声称自己出了事,急需用钱。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一种新骗局——冒充孙子(外孙)诈骗。需要警惕的是,如今这类骗局又“升级”了,而且近期宁波有老人差点被骗。事后,受害人不断向民警强调,当时听到的就是自己“孙子”的声音,不会有错。反诈民警由此判断,骗子极有可能利用AI进行变声,企图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11月19日《宁波日报》)
近年来,电诈分子无处不在,电诈骗局也推陈出新,不断升级,部分市民,尤其是老年市民稍有不慎就极有可能上当受骗,蒙受巨大经济损失。近期发生在宁波的多起利用AI变声冒充孙辈行骗案例,就是一个明证。
据了解,这类骗局的套路有四:第一,骗子利用AI变声冒充“外孙”或者“孙子”,再利用普通人“隔辈亲”的心态来行骗;第二,受害人群体均为老人,明显是骗子看准他们防诈意识薄弱;第三,骗子通常要求老人线下取款,并将现金送至指定地点;第四,贪心的骗子一次得手后,会不断“加码”行骗。
笔者以为,电诈骗局“升级”,反诈手段也需“升级”。一方面,公安机关应加大反电诈宣传教育力度,不妨通过发放防骗资料、开设防骗专题讲座、公开发布电诈真实案例等方式,帮助广大市民提高防骗意识,提升识骗能力,避免上当受骗。另一方面,技防部门应持续AI反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建立健全技术手段,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预防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并给广大市民科普一些必要的“AI换脸”“AI换声”技术的识别知识,通过简单的识别技术帮助广大市民轻松识别电诈骗局,以防“AI诈骗”。
同时,立法部门应通过制定专门性法律法规,深化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比如:人脸识别应用场景的限制、人脸识别后的个人信息保护等,均需立法规制,立法保护,严防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从而利用“AI换脸”“AI换声”等技术实施诈骗。
当然,老人也要学会提高警惕。老人一旦遇到“孙子”或“外孙”利用微信视频、打电话等方式要钱时,就应提高警惕,不妨通过多方验证、电话核实等方式确认对方真实身份,严防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AI换声”技术冒充“孙子”“外孙”实施诈骗。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警方也要学会与电诈分子斗智斗勇,据报道,在类似AI诈骗案件中,就是因为警方将计就计,才把这群冒充“孙子”“外孙”的电诈分子一网打尽,既有力打击了电诈分子,又严厉威慑了电诈分子。
俗话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相信,只要公安机关不断“升级”反诈手段,通过反诈宣传、技防加持、立法保护、严厉打击等一系列有效防范举措,诈骗分子利用“AI”的诈骗技术再高明,也一定能被识破、被戳穿。如此,电诈分子利用“AI诈骗”的伎俩也就难以得逞了。(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