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基层调研,是了解真实情况,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但是,一些调研却演变成了按剧本走的形式主义。比如,有的提前彩排,精心设计每个环节,设置经典路线,安排“群众演员”。照着剧本走,就难以听到真声音、摸到真问题,据此作出的决策必然脱离实际,难以落地见效,让调研沦为调演。(9月30日《河南日报》)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基层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好“前战”。因此,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就应该做到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走进群众,多接地气,察实情,帮实困,解民忧,从而掌握第一手情况和资料,而应避免有“脚本”式的调研,致使“调研”沦为“调演”。
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仍离不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气,下基层调研之前不是事先“通知”,就是只走“规定路线”。结果,听到的、看到的大都是“下面”事先精心准备的“亮点”,这样的调研不但看不到基层存在的问题、听不到群众真实的声音、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且也有悖于下基层调研的初衷。同时,这样的调研不但变成了一场“走秀”,沦变成了“调演”,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损害了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疏远了干群关系。
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沦变为“调演”现象的普遍存在,不能全怪“下面”,关键还在于我们领导干部自身的问题。不是吗?有的领导干部明明知道调研“被安排”,却假装“不知道”;有的领导干部虽然指出“被安排”的弊病,但却以“下不为例”为由而不予以追究;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习惯于“被安排”,把下基层调研当作是一次“公派旅游”,不但吃好喝好,还有土特产带回。可见,调研变“调演”并非全是基层干部之错,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自己。
笔者在想,如果下基层调研之前,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做到不事先通知、不按路线图走,或者发现“被安排”,有“脚本”,能及时予以纠正,那么,基层干部就没有机会,或不敢轻易地“安排”。当然,“调研”沦为“调演”也就不太可能了。
因此,笔者以为,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变“调演”,其根子还在于少数领导干部的身上存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气。可以说,该打板子的,除了基层的少数干部们之外,我们的一些下基层调研的领导干部们,更应“重打三十大板”。
总之,一句话,别让“调研”沦为“调演”。(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