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朱磊:脚沾“泥土香”,方知“百姓心”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朱磊  日期:2025-8-4 字体: [大][中][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需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多同群众座谈,多解剖典型。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指引,更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优良传统的深刻践行,提醒着每一位党员干部:只有把脚印留在基层,才能把民心聚在心头。

    曾几何时,一些调研变了味:“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干部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隔着车窗看民情;有的调研“走马观花”,事先踩点、路线固定,看到的都是“精心准备”的场景。群众无奈调侃:“干部调研像演戏,我们只能当‘群演’。”这样的调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与真实情况隔着“玻璃门”,根本摸不到基层的“脉搏”。

    “调研不是‘旅游打卡’,而是‘寻医问诊’。”改进调研作风,关键在“真”与“实”。如今,“不打招呼、直奔现场”成了调研常态:领导干部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算收成账;坐在车间班组,听工人讲生产难题;挤上早高峰公交,体验群众出行的堵点。有位县委书记分享调研心得:“脱掉西装换农装,坐在老乡炕头拉家常,才能听到‘原汁原味’的心里话——他们不会说套话,但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事。”
  
    那些真正解决问题的调研,往往带着“烟火气”。焦裕禄在兰考调研时,拄着拐杖走遍120多个村庄,把风沙盐碱的分布记在本子上,更刻在心里;廖俊波在政和调研,3年跑遍全县所有行政村,在茶山和茶农一起采茶,在工地和工人一起搬砖。他们的调研笔记里,没有华丽辞藻,却写满了“怎么办”的实招,正如群众所说:“这样的干部来了,我们敢说真话,也信他们能办实事。”

    多解剖典型,才能找到“金钥匙”。调研不是简单地“看现象”,更要“挖根源”:有的地方通过分析一个村庄的脱贫案例,总结出可复制的产业帮扶模式;有的部门解剖一家企业的发展困境,推出惠及同类企业的纾困政策。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调研方法,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也让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

    “调研的深度,决定工作的温度。”改进调查研究,本质是让决策更贴近民心、更符合实际。少些“盆景式”走访,多些“沉浸式”体验;少些“结论式”汇报,多些“探讨式”交流,才能让每一次调研都成为连接干群的“连心桥”,让每一项决策都能真正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