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央八项规定中“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要求,如同一道“红线”,划定了党员干部的行为边界。从住房标准到车辆配备,从工作待遇到生活细节,这些具体规定看似是“小事”,实则是筑牢拒腐防变防线的“基石”,彰显着共产党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政治本色。
曾几何时,个别干部在待遇问题上“打擦边球”:超标配备办公用房,美其名曰“方便工作”;频繁更换公务车,借口“保障安全”;甚至把住房补贴变成“隐形福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部住多大房、坐什么车,不是私事,是民心向背的试金石。”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超标行为,实则是特权思想的温床,容易让干部在“小享受”中逐渐迷失方向。
“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廉洁从政的核心,在于守住“公私分明”的底线。如今,“按规定享受待遇”成为硬杠杠:住房面积严格按职级执行,超标即清退;公务车配备“能省则省”,优先使用国产车型;办公用房“一标到底”,杜绝“暗度陈仓”的改造。某单位开展的“清退超标房”专项行动中,一位老党员主动腾退多占的房间:“住得踏实,心里才安稳。”
勤俭节约不是“苦行僧”式的作秀,而是融入日常的自觉。焦裕禄一条被子打满补丁仍舍不得换,却把省下的钱用于兰考治沙;谷文昌常年步行下乡,公务车只在紧急时使用。这些“抠门”的细节,彰显的是“先公后私”的境界。正如群众所说:“干部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该用在为民办事上——盖学校比装修办公室有意义,买图书比换豪车更值当。”
规范待遇标准,更能激发干事动力。当住房、车辆等不再成为攀比的资本,干部才能把精力聚焦在“做事”而非“享乐”上。有的地方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租赁”,既节省开支又提高效率;有的单位实行“办公用房共享制”,避免资源闲置。这些“精打细算”,让公共资金用在“刀刃上”,也让干部在清爽的环境中专注于为民服务。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厉行勤俭节约,从来不是“降低生活品质”,而是守护“精神高地”。守住待遇规定的“硬杠杠”,涵养艰苦朴素的“软实力”,让“清廉”成为党员干部最亮眼的“名片”,才能在群众心中树起不倒的“口碑”。毕竟,衡量干部的价值,从来不是看他住多大的房子,而是看他为群众搭了多少“暖心桥”。(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