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是时代的镜像,照见的应是民生百态,而非虚浮排场。”中央八项规定中“改进新闻报道”的要求,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报道中的形式主义病灶: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压缩数量、字数、时长。这不仅是对新闻传播规律的回归,更是作风建设在舆论场的生动实践。
曾几何时,一些会议报道陷入“三多”怪圈:领导名单念得多,实质内容说得少;程序性描述多,群众关切回应少;长篇累牍篇幅多,传播效果收效少。有网友调侃:“新闻里领导的行程比天气预报还准,却看不清政策能给生活带来啥变化。”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报道,让新闻成了“公文搬运工”,与群众期待隔着一层“玻璃罩”。
“好新闻像龙井,贵不在多而在醇。”改进新闻报道,减法背后是加法:减掉的是冗余信息,加上的是民生温度;压缩的是篇幅时长,提升的是传播实效。如今,会议报道聚焦“干货”,用百字篇幅说清惠民政策;活动报道转向“现场”,镜头对准群众脸上的笑容而非主席台上的排位。某省将领导活动报道字数压缩60%后,民生新闻占比提升至75%,网友留言:“新闻变短了,离我们的心却更近了。”
那些被记住的报道,从来不是靠长度取胜。焦裕禄治沙的照片里,没有讲话稿却藏着千言万语;脱贫攻坚战场上,记者用短视频记录下贫困户摘下贫困帽的瞬间,时长不足一分钟却感动无数人。这些报道“短而精”,因贴着大地、连着民心而有力量,正如老记者所言:“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沾满泥土的故事,而非精心包装的排场。”
新闻工作者当明白,“报道权”是服务群众的“传声筒”,不是彰显特权的“扩音器”。当镜头不再追逐空泛的剪彩仪式,转而记录科研人员实验室的灯光;当笔触跳出冗长的会议流程,聚焦创业者政策落地的获得感,新闻才能真正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连心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改进新闻报道不是“降标准”,而是“提门槛”——以新闻价值为标尺,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社会效果”的检验,每一段文字都沉淀着“求真务实”的底色,才能让新闻在褪去浮华后,绽放出直抵人心的“真味”。(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