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以用为贵。”文件简报本是传递政策、交流工作的“桥梁”,但“满天飞”的冗余文件、“穿靴戴帽”的空洞简报,却成了基层干部的“沉重枷锁”。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这既是为基层“减负松绑”的务实之举,更是推动工作作风向“实”而行的鲜明导向。
“会议一响,文件一筐;贯彻落实,打印存档。”曾几何时,这样的顺口溜道出基层的无奈:有的文件照抄照搬上级表述,“上下一般粗”;有的简报堆砌数据表格,不见问题分析;更有甚者,把“发了文件”等同于“完成工作”。某乡镇干部晒出的“周工作量”显示,仅处理各类文件简报就占去近半时间,群众戏称“干部泡在文件里,哪有空解民忧?”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改进文风不是减数量,而是提质量。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行“短实新”文风:政策文件砍掉“穿靴戴帽”的套话,保留“干货实招”;工作简报聚焦“问题短板”,少谈“成绩亮点”。有社区书记算过一笔账:文件精简后,每周至少多了2天走访群众,“纸少了,脚印多了;字短了,民心近了。”
文风连着作风,笔杆照见标杆。那些真正推动工作的文件,往往是“千字文”说清“千头事”;那些被基层点赞的简报,常常是“几张纸”道出“真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写下的治沙笔记,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千钧;脱贫攻坚中的“驻村日记”,记录着田间地头的真实感悟。这些“笔墨”之所以有力量,正因它扎根实践、服务群众。
“文不贵多而贵精,话不贵长而贵当。”精简文件简报,本质是让治理效能“轻装上阵”。少些“文件旅行”,多些“一线调研”;少些“简报汇报”,多些“解决难题”,才能让笔墨回归服务实干的本真,让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在“为民办事”的刀刃上。(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