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李孟伊:让温暖与传承照亮城市角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孟伊  日期:2025-9-29 字体: [大][中][小]

    提起“雷锋城”,人们总会想到那股浸润城市肌理的温暖力量;而遍布街巷的“雷锋站”,就像一颗颗闪耀的星辰,将雷锋精神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服务,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这些小小的站点,不仅是城市服务的“便民窗口”,更是精神传承的“接力驿站”,让“学雷锋、做好事”从口号变为行动,从瞬间变为常态。

    “雷锋站” 里有 “急民之所急” 的贴心服务,让温暖直抵人心。在 “雷锋城” 的街头巷尾,无论是车站旁的 “雷锋服务站”,还是社区里的 “雷锋便民点”,总能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为过往旅客提供热水、指引路线,帮社区老人代缴水电费、免费理发,给困难群众送去生活物资、提供心理疏导……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却精准对接了群众的 “急难愁盼”。记得在某 “雷锋城” 的社区雷锋站,志愿者得知独居老人王奶奶行动不便,便定期上门帮她买菜、打扫卫生,还陪她聊天解闷,让老人不再孤单;在火车站的雷锋站,工作人员曾连夜帮助丢失身份证的旅客办理临时证件,确保其顺利乘车。这些暖心瞬间,让 “雷锋站” 成为群众心中的 “定心丸”,让城市充满温度。

    “雷锋站” 里有 “代代传薪火” 的精神接力,让正能量永续传递。雷锋精神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践行与传承的宝贵财富。“雷锋站” 正是这样的传承载体:在这里,有退休老人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用余生续写雷锋故事;有青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服务,在实践中领悟雷锋精神;还有上班族自发排班,用碎片化时间传递温暖。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却因 “雷锋” 二字凝聚在一起,将个人的小爱汇聚成城市的大爱。在某 “雷锋城”,一家雷锋站已坚持服务 20 余年,最初的志愿者有的已年过七旬,却依然坚守岗位,而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加入,让站点始终充满活力。这种 “老带新、传帮带” 的传承模式,让雷锋精神在接力中焕发新的生机,也让 “学雷锋” 成为一种城市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雷锋站” 里有 “与时俱进” 的创新实践,让雷锋精神焕发时代光彩。随着时代发展,群众的需求在变化,“雷锋站” 的服务也在不断创新升级。如今的 “雷锋站”,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便民服务,还融入了更多时代元素:有的开通线上服务平台,群众通过手机就能预约帮助;有的结合社区治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文明出行引导等志愿活动;有的联动企业、学校等多方力量,打造 “雷锋 +” 服务品牌,为群众提供更全面的帮助。例如,某 “雷锋城” 的雷锋站与当地电商合作,帮助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又拓展了志愿服务的领域。这些创新实践,让雷锋精神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让 “雷锋站” 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 “微引擎”。

    一座 “雷锋城”,因无数 “雷锋站” 而更有温度;无数 “雷锋站”,因群众的认可而更有力量。在这些小小的站点里,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看到了城市文明的鲜活注脚。相信随着 “雷锋站” 的不断延伸与完善,雷锋精神将持续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扎根生长,激励更多人向善向美,共同绘就崇德向善、邻里和睦的美好画卷。(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