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李孟伊:榴花儿别样红 天山儿女书写新时代奋斗答卷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李孟伊  日期:2025-9-28 字体: [大][中][小]

    六月的天山南北,石榴花似火绽放,红得热烈、艳得厚重。这抹亮色里,藏着新疆最动人的时代密码 —— 从戈壁油城到昆仑山下,从大巴扎的烟火气到田间地头的科技光,各族儿女以奋斗为笔、以初心为墨,在 16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异乡扎根,石榴花丛中的 “新新疆人”

    “新疆就是我的家,我的梦想在这里扎下了根。”36 岁的河南小伙杨润的心声,道出了无数来疆创业者的共同情怀。2009 年怀揣梦想西行,在维吾尔族邻居的温暖扶持下坚守,如今已在大巴扎开出四家店铺,从文创产品到主题邮局,700 多种货品见证着他与这片土地的共生共长。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江苏的文创店主、四川的旅拍掌柜、福建的馕店老板操着不同乡音,却同样以 “新疆人” 自居,单日超 20 万人次的客流里,藏着他们用汗水浇灌的商机。

    援疆干部郑直则带着上海的技术与理念,在克拉玛依搭建起东西部协作的桥梁。推动氢能产业落地、对接智能算力资源,他眼中 “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正是新疆开放发展的生动注脚。而 71 岁的思政课教授王荣发告别上海繁华,一年承担 400 个学时的教学任务,用 “一朝新疆行,一生新疆情” 的赤诚,为边疆学子点亮理想之灯。这些异乡来客与本地儿女携手,让民族团结的石榴花愈发繁茂。

    青春接力,戈壁滩上的 “新答卷”

    “国外的月亮没有更圆,故乡才是我们的牵挂和底气。” 海归新农人赵闫的选择,写满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从澳大利亚辞职返乡,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旁种出 “甜蜜事业”,用 “红枣 + 电商” 的模式带动上百果农增收,年销售额突破 3000 万元。家乡的扶持政策让更多年轻人追随她的脚步,从 “见证者” 变为 “建设者”,让青春在助农兴农中绽放光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红旗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的誓言掷地有声。毕业生阮思雅扎根油田五年,优化百口油井自动起抽系统,用专业能力诠释着 “择一事终一生” 的坚守。“95 后” 连长刘绍飞则从农业 “小白” 成长为 “靠谱书记”,凌晨五点的寒雾中踏遍 25 公里农田,建成的智慧农业基地实现增产 30%,用实干回应着 “军垦精神要代代传” 的嘱托。

    同心筑梦,天山下的 “新图景”

    “一个人富不叫富,带着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全国劳动模范陶登峰的初心,是新疆发展的温暖底色。从手写快递单帮农户卖红枣起步,到建立冷链物流基地将运输损耗从 30% 降至 5%,他打造的 “一县一品” 爆款让库尔勒香梨、若羌红枣香飘全国,带动 1500 余户农户增收,700 余人就业。办公室里帕米尔高原儿童的照片,记录着他资助 36 名困难儿童的爱心接力,更见证着各族群众共筑梦想的温情。
维吾尔族姑娘祖丽努尔的歌声里,藏着三代人的奋斗传承。爷爷垦荒修水库,父亲耕耘田地,她用新媒体讲述永安湖从荒地到景区的变迁,让 “边疆赛江南” 的旋律传向远方。这种接力奋斗的力量,在天山南北凝聚成发展合力 ——100 亿元人才基金保驾护航,“天山英才” 计划引来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家庭。

    榴花年年红,奋斗代代传。从创业者的行囊到学子的书本,从油田的井架到田间的大棚,天山儿女的奋斗故事里,有民族团结的深情,有青春担当的热血,更有边疆振兴的希望。这抹别样红的石榴花,终将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