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尔泰山的林海松涛到塔里木河的碧波荡漾,从那拉提草原的茵茵绿草到准噶尔盆地的光伏矩阵,如今的新疆大地上,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天山儿女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念为指引,在守护生态本底中激活发展动能,在推动产业转型中筑牢生态屏障,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 16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守护生态:让每一片绿意都成为永续财富
“草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守好草原,就是守住了子孙后代的饭碗。”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草原管护员哈力木拉提・马合苏提的话,道出了新疆各族群众对生态的珍视。每天骑着马穿梭在那拉提草原的牧道上,他负责巡查 2000 多亩草场的植被情况,记录草原鼠害、火情隐患,协助牧民开展科学轮牧。如今,那拉提草原通过 “草畜平衡”“禁牧休牧” 等措施,植被覆盖率较十年前提升 12%,草原生态的持续改善,不仅让牧民的羊更肥、奶更甜,更让 “空中草原” 的美誉传遍全国,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前来感受自然之美。
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变迁,更是新疆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曾因过度开发面临断流危机,沿岸胡杨林大片枯萎。近年来,新疆持续推进塔里木河生态输水工程,累计输水超 90 亿立方米,让干涸多年的下游河道重现生机。如今,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面积恢复至 520 万亩,曾经的 “死亡之海” 边缘,如今成了野生动物的乐园 —— 天鹅、马鹿时常出没,甚至久违的塔里木兔也重新活跃在林间。生态的好转,为流域内农业、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 “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的良性循环。
绿色转型:让清洁能源照亮发展之路
“过去这里是戈壁荒滩,现在成了‘光伏海洋’,不仅发电,还带动我们就业增收。” 在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光伏产业园,当地居民马晓燕的感慨,见证了新疆能源产业的绿色蝶变。作为全国清洁能源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新疆近年来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乌尔禾光伏产业园便是其中的代表 ——200 万千瓦的光伏矩阵在戈壁上绵延数公里,每年可发电 35 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80 万吨。产业园还通过 “光伏 + 生态修复” 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牧草,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带动周边牧民发展养殖业,实现 “板上发电、板下养殖” 的双赢。
在哈密市,“疆电外送” 的大动脉正将新疆的绿色电力输送到祖国各地。哈密新能源基地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已建成千万千瓦级风电、光伏基地,每年向华东、华中地区输送清洁电力超 400 亿千瓦时。与此同时,新疆还积极探索 “新能源 + 储能”“新能源 + 制氢” 等新业态,推动能源产业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在昌吉州,国内首个规模化 “光伏制氢 + 煤化工” 项目已投入运行,通过光伏电力制氢,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用于煤化工生产,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150 万吨,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 “新疆方案”。
生态富民:让绿色产业结出幸福果实
“我们种的苹果,靠的是生态优势,卖的是‘绿色品牌’,现在不愁销,价格还高。”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果农张建国的喜悦,源于当地对绿色农业的坚持。阿克苏苹果之所以享誉全国,不仅因为独特的气候条件,更得益于严格的生态种植标准 —— 当地推广 “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 等技术,严禁使用高毒农药,确保每一颗苹果都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如今,阿克苏苹果种植面积达 80 万亩,年产值超 60 亿元,带动 20 万果农增收,“绿色” 已成为阿克苏苹果最亮眼的标签。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生态旅游 + 乡村振兴” 的模式让更多百姓吃上了 “旅游饭”。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近年来,当地严格控制周边工业污染,加强湖区生态保护,湖水水质持续改善,成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依托博斯腾湖的生态优势,周边乡村发展起民宿、渔家乐、水上娱乐等产业,仅博湖县就有近 3000 人从事旅游相关工作,人均年收入增加 2 万余元。“以前靠捕鱼为生,现在靠美景赚钱,不仅收入高了,环境也越来越好。” 博湖县渔民李海军转型开起民宿后,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守护草原林海到发展清洁能源,从培育绿色农业到打造生态旅游,新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把绿色作为不变的底色。天山儿女用实干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让蓝天更蓝、碧水更清、草原更绿,也让绿色发展的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未来,随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在新疆的深入实践,这片广袤的土地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生态画卷,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