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这片广袤而厚重的土地上,赤诚是对家园最深沉的眷恋,坚韧是面对挑战时最有力的姿态。从帕米尔高原的守护者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追梦人,从边境线上的巡逻者到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天山儿女将赤诚融入血脉,以坚韧攻坚克难,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着动人的奋斗篇章,让这份宝贵的精神品质在 16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守护家园:以赤诚之心筑牢边疆屏障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守护好这里,就是守护祖国的安宁。” 在塔城地区巴尔鲁克山,护边员马军武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边疆守护者的赤诚。26 岁起,他便和妻子张正美驻守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的塔斯提边防连,每天沿着边境线巡逻,一走就是 30 多年。无论寒冬酷暑,哪怕狂风肆虐、大雪封山,他们从未停下脚步,累计巡逻里程超 2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 5 圈。在巡逻途中,他们不仅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时刻警惕边境隐患,用双脚丈量国土,用坚守诠释对祖国的忠诚。如今,马军武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加入护边队伍,一代代护边人以 “一生只做一件事,守护好祖国边疆” 的赤诚,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 “边境长城”。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同样用一生践行着对家园的赤诚。40 多年前,她主动承担起为边境线立界碑的任务,在帕米尔高原的悬崖峭壁上,用手凿、用脚踩,一点点刻下 “中国” 二字,累计刻下 10 多万块界碑石。如今,80 多岁的她依然坚持每天巡查边境线,还带动全家参与护边工作。“我要守到走不动为止,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这里是中国的土地。” 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赤诚,早已融入她的生命,也成为边疆大地上最动人的精神符号。
追逐梦想:以坚韧之力突破艰难险阻
“沙漠里也能种出甜葡萄,只要肯坚持,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在吐鲁番市鄯善县,农民王建军用 10 年时间,在茫茫戈壁上实现了自己的 “葡萄梦”。最初,面对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的困境,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但王建军没有退缩。他四处请教农业专家,学习节水灌溉技术,反复试验改良土壤,每天天不亮就钻进葡萄园,直到深夜才回家。期间,他经历过葡萄减产、病虫害侵袭等多次挫折,却始终没有放弃。如今,他的葡萄园面积从最初的 5 亩扩大到 50 亩,培育出的优质葡萄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国外,年收入超百万元。更重要的是,他还带动周边 20 多户农户种植葡萄,分享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在沙漠边缘实现了致富梦。
在和田地区墨玉县,青年麦麦提艾力・麦提图尔荪则用坚韧书写着 “电商创业” 的传奇。曾经,墨玉县交通不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 “藏在深闺人未识”。麦麦提艾力・麦提图尔荪看到这一现状,决心通过电商打开销路。起初,他面临着缺乏资金、不懂技术、物流不畅等诸多难题,但他没有气馁。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参加电商培训学习技能,还主动与快递公司协商,建立起当地的物流网点。经过 5 年的努力,他的电商平台不仅销售和田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还帮助上千名农户解决了销售难题,年销售额突破 2000 万元。“只要有坚韧的毅力,就能把困难踩在脚下,让梦想照进现实。” 他的经历,成为无数新疆青年追逐梦想的生动写照。 传承使命:以赤诚与坚韧续写时代华章
“军垦精神不能丢,我们要把前辈们的事业继续下去。” 在石河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的年轻一代军垦人,正以赤诚与坚韧传承着前辈的使命。60 多年前,第一代军垦人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用双手开垦荒地、建设家园,创造了 “人进沙退” 的奇迹。如今,年轻的军垦人接过接力棒,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28 岁的李梦琪是一名农业技术员,她扎根田间地头,推广智慧农业技术,带领农户运用无人机植保、大数据监测等现代化手段种植棉花,让棉花产量大幅提升。“前辈们用锄头开垦荒地,我们用科技赋能农业,虽然方式不同,但那份坚韧和对土地的热爱是一样的。”
在喀什地区叶城县,乡村教师阿力木江・麦麦提明则用赤诚与坚韧守护着孩子们的求学梦。20 年前,他来到偏远的棋盘乡任教,当时学校条件简陋,教室是土坯房,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很多孩子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阿力木江・麦麦提明没有抱怨,而是挨家挨户劝说家长让孩子上学,还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购买书本和文具。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教法,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20 年来,他培养出了 300 多名学生,其中很多人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只要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未来,再苦再累都值得。” 这份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坚守,让知识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赤诚是不变的初心,坚韧是永恒的力量。天山儿女用赤诚守护家园、追逐梦想、传承使命,以坚韧战胜困难、突破挑战、续写华章。这份精神,是新疆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新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的道路上,天山儿女必将继续凝铸赤诚与坚韧,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前行,让新疆的明天更加美好,让时代的奋进强音在天山南北久久回荡。(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