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从泥泞小路到平坦大道,从垃圾成堆到整洁有序,从污水横流到清水潺潺,各地乡村在人居环境整治上成果斐然。然而,在这场全民参与的行动中,仍存在一些不和谐音符,亟待我们拨乱反正,以务实举措奏响整治最强音。
规划引领,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南针”,是乡村特色彰显的“定盘星”,是长远发展布局的“先手棋”。一些地方在整治时,盲目跟风城市模式,搞“千村一面”,推倒古旧建筑、填平天然池塘、铲除乡土植被,让乡村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与记忆。总书记强调,“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亦如此,我们应立足各村自然禀赋、历史文化,深挖古桥、古井、古树背后的故事,巧用山地、林地、湿地的资源,让村庄规划与乡土气息相融、与生态环境相宜,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真抓实干,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硬脊梁”,是问题解决的“金钥匙”,是成果落地的“助推器”。部分地区在整治工作中重“面子”轻“里子”,主干道旁鲜花簇拥、绿意盎然,可背街小巷却垃圾遍地、污水四溢;新村建设得光鲜亮丽,老村却破败萧条、无人问津。这种“形象工程”不仅浪费资源,更寒了民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居环境整治容不得半点虚假,要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核心问题,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把每一项工程都落到实处,做到“整治一处、清洁一处、靓丽一处”,以真抓实干的劲头提升乡村“里子”的质量。
群众参与,是人居环境整治的“动力源”,是长效维护的“主人翁”,是共建共享的“践行者”。个别地方在整治中,搞“一言堂”“包办式”治理,禁养鸡鸭、强拆菜园、禁止烧柴,无视村民意愿,引发诸多矛盾。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搭建沟通平台,让村民参与规划制定、工程监督、成果验收全过程。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活动,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要我整治”转变为“我要整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
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民心战。各地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真抓实干为支撑,以群众参与为动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绘就乡村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好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承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