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翟雅婧:别让“AI假图退款”啃食电商生态的诚信根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翟雅婧  日期:2025-11-19 字体: [大][中][小]

    当输入一句简单指令,AI就能在几秒内给新鲜水果添上霉斑、给完好衣物制造破洞,这样的技术能力如今却成了少数人薅商家羊毛的利器。如今“AI假图仅退款”的乱象正在电商领域迅速蔓延,看似是小额利益的投机,实则正在层层侵蚀电商生态的信任基石,值得整个行业警惕。

    这种欺诈行为的门槛低得惊人。买家借助常见的AI工具,无需专业技能,数秒就能生成高仿真瑕疵图,部分造假虽有未去水印、视频中出现多只手等漏洞,却仍能屡屡得手。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行为已形成灰色产业链,288元的付费教程宣称能教会单账号成功退款30次,还以学员累计获利2000元为噱头吸引参与者。这些欺诈大多瞄准百元内的小商品,正是利用小额高频的特点规避法律风险,让不少商家维权时陷入“维权成本高于损失”的两难。

    中小商家是这场乱象中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不仅要承受货款和运费的直接损失,还得面对无法收回商品的困境。为了应对频繁的恶意退款,有些中小商家被迫提价30%来转嫁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最终还是落到了普通消费者身上。同时商家还得额外投入成本,要么发货时全程录像,要么购买AI验真工具,这些本可避免的支出,严重挤压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间。更棘手的是,部分平台曾自动通过AI图片退款申请,跳过商家申诉环节,既让商家蒙受不白之冤,也让真实消费者的正常售后诉求容易遭到商家质疑,形成信任隔阂。

    很多人以为这种“薅羊毛”只是小事,实则早已触碰法律红线。从民事层面看,这种行为构成欺诈,商家可依法申请撤销退款追回损失;若诈骗金额未达刑事标准,行为人将面临拘留和罚款的行政处罚;一旦单次或累计金额达到3000元,就涉嫌诈骗罪,最高可被判处无期徒刑。已有法院判决伪造玩具破损图的消费者补偿商家,这正是对这类行为的明确否定。

    遏制乱象并非单一主体能完成,多方协同发力才是关键。各大平台已纷纷行动,淘宝上线“AI鉴诈师”,拼多多要求带时间水印的开箱视频,京东测试区块链溯源,同时取消自动退款政策、建立恶意用户黑名单,这些举措正在堵住规则漏洞。商家也在积极自保,要求买家提供含订单号的实时视频等,用细节验证打破AI造假的伪装。2025年9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更从监管层面为AI内容加上了约束。

    技术的本质是工具,它放大的是人性的选择。AI在帮助人们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少数人谋取不当利益的帮手。治理这个问题,需要技术手段的更新,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更需要社会诚信的重建。只有当每个参与者都意识到,短暂的得利会换来长远的损失,唯有诚实守信才能够实现“双赢”,这样荒谬的“猫鼠游戏”才可能真正停止。(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