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街头,一名常骑电动车送货的市民,用“大家来看看”的开场白和一把卷尺,记录下千余条城市细节问题:松动的井盖“哐哐”作响,翘起的光缆标牌旁留着新鲜血迹,盲道被高压电塔突然截断,过窄的限宽柱卡住送货电动车……这些市民日常遭遇却易被忽视的“小麻烦”,在他的镜头下被一一“放大”,更难得的是,多数问题都迎来了“秒整改”的后续。这场普通市民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良性互动,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治理最动人的模样。(10月20号《潇湘晨报》)
这位被网友戏称为“多管局局长”的市民,从未将自己定位为“挑刺者”。面对过窄的限宽柱,他没有单纯抱怨,而是用“安装师傅的斗车都过不去,铁骑、快递、轮椅车怎么过”的现实追问,点出设计与民生需求的脱节;发现未更换的井盖旁有树根,他能理解“师傅们回去协商方案”的考量,而非一味催促;看到翘起的光缆标牌,他先用雪糕桶做好警示,再提醒网友“不要随便挪动”。他的视频里没有指责,只有“发现问题”的冷静和“解决问题”的善意,甚至主动呼吁更多人参与:“类似问题你们发现了,也可以多拍、多上传”。这种理性又温暖的态度,让“挑刺”变成了共建,也让城市管理有了民意的根基。
深圳各职能部门的“秒整改”,更让这场互动有了实质意义。从限宽柱加宽到井盖更换,从危墙修缮到天桥坡道调整,问题解决的速度背后,是城市治理“以民为本”的导向。城管部门回应“反映的是整个深圳市快速解决民生问题的导向”,这句话点出了关键:不是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多个职能部门围绕民生需求的“协同作战”。当市民细致反馈“雨天坡道难行”“红绿灯杆立在非机动车道”,部门迅速响应调整,这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效率,不仅化解了盲道中断、井盖凸起等潜在危险,更拉近了城市与居民的距离。
网友的声音更印证了这场共建的价值。有人分享“被限宽柱勾到雨衣摔伤”的经历,有人感谢“整改后送外卖好走多了”,还有人点赞视频“详细指出原因,间接给出整改方案”。这些反馈说明,城市里的“小问题”,实则是关乎民生安全与便利的“大事情”。过去,不少人遇到井盖松动、道路设计不合理,可能只是“绕着走”或“忍一忍”,但这位市民用行动证明,普通人也能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不需要专业身份,只要有发现问题的细心、推动改变的热心,就能让城市变得更宜居。
这场“爱管闲事的小哥”与“城市反应速度”的良性互动,没有宏大的口号,却藏着城市治理的真谛:城市是人的城市,治理的核心始终是“人”。当市民愿意主动为城市“找茬”,当部门能够快速回应民生诉求,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监督”成为常态,城市才能真正有温度、有活力。深圳这位“多管局局长”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对每一位市民、每一个职能部门的启示:共建美好城市,从来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你我共同的行动。(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