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青妇老详细内容
夏隆:谁在给“捆绑式养老”发放通行证?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11-19 字体: [大][中][小]

    当养老院的束缚带成为“治疗工具”,当无证行医披上“医养结合”的外衣,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么一个残酷现实:发生在四川南充营山县益寿养老院的事件,绝非个别护工失德那么简单。

    养老院无医疗机构资质,却大张旗鼓地以“医养结合”名义招揽重症老人;聘请毫无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行医,却对基本护理服务敷衍了事;老人卫生状况恶劣,甚至出现被捆绑在床的惨状——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暴露出一个比个别机构黑心更可怕的真相:我们的养老监管体系存在着巨大的漏洞,而有人正在为这些违法行为发放“默许通行证”。

    为何这样的养老院能够长期存在且屡教不改?因为在太多监管者的潜意识里,仍顽固地存在着“养老机构出点问题难免”的宽容心态,仍将老年人权益保护视为可以“从轻发落”的次要领域。这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无形中为不法经营者编织了一张“违法成本低”的保护网。他们敢于虚假宣传的底气,不仅来自对老人弱势地位的蔑视,更来自对监管默许的预判——他们赌定这不过是“行业通病”,赌定“法不责众”,赌定监管的板子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养老院能有什么大问题”的轻视,到“罚款四百元了事”的象征性处罚,在我们的养老治理逻辑中潜伏着太多对侵害老年权益行为的变相宽容。养老机构准入制度虽已建立,但资质审核的形式化、日常监管的走过场、行政处罚的绵软无力,共同构成了一堵无形的墙,将无数老人的生命安全隔绝于有效保护之外。这堵墙,在不法经营者眼中,就是可以肆意妄为的“免责牌”。

    更令人忧愤的是,当前的监管干预,往往在悲剧发生后才仓促启动。事前的资质审核何在?日常的医疗行为监督何在?跨部门的协同监管何在?当一位老人从不明原因骨折到因败血症去世,我们的养老监管网为何如此迟钝?这暴露出从“有资质”到“有监管”之间,仍横亘着巨大的执行鸿沟。违法者的“肆无忌惮”,正是对这种监管惰性的精准利用。

    警方以“无犯罪事实”为由不予立案,法院因尸检结果未出撤销诉讼,这些司法环节的“严格程序主义”,实际上构成了家属维权路上的道道关卡。当一个社会的司法救济体系无法为最脆弱的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保护时,我们不得不质疑:这套体系究竟是在保护谁?

    彻底整治这类敢于捆绑老人、无证行医的养老机构,仅靠事后的罚款和谴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掀起一场深刻的养老行业治理革命,彻底铲除“养老机构出问题难免”的思想毒瘤。监管部门不仅要严格审核“医养结合”资质,更要将这种审核从一纸文书转变为持续、动态的全过程监管。

    法律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化为利剑,以“零容忍”的姿态刺破每一个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机构大门。民政、卫健、市场监管部门的协同监管应成为敏锐的触角,社会监督应化为自觉的责任,让任何阴暗角落的侵权行为都无处遁形。

    更重要的是,必须重构对“养老”的认知。养老服务,绝不是机构对老人的单向支配,而是基于生命尊严、专业照护的社会责任。一个敢于对无助老人进行捆绑、放任其身体状况恶化的机构,早已丧失了“为老服务”的资格。

    莫再让法律在养老机构的门槛前犹豫,莫再让各自为政的“分段监管”成为违法行为的帮凶。唯有当每一双眼睛都成为监督养老机构的窗口,每一次违法行为都必然迎来监管的迅疾雷霆,不法经营者才会真正心生畏惧。

    家属应当持续推动尸检及司法鉴定,通过民事诉讼要求养老院承担赔偿责任。同时,我们更应呼吁监管部门建立严格的医养结合机构准入机制,加强日常监管的频次和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到那时,老人们的哀叹才不至于一次次地,绝望地穿透我们的良心与社会的底线。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