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夏隆:南极的宁静,照不见出租屋的加班灯火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11-18 字体: [大][中][小]

    同一时刻的南极冰川与北京写字楼的灯光,映照出职场中难以逾越的理解鸿沟。当企业家在远方畅谈理想时,员工更需要的是近处的理解与支持。

   “此刻,我正站在南极的冰雪世界中。”11月16日,新东方成立32周年之际,创始人俞敏洪从南极发出一封全员信,描绘着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的迷人光芒,讲述着南极企鹅相互扶持的生存哲学。然而,这封充满诗意的信件在地球的另一端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一位新东方员工在社交媒体上透露,纪念日当天仍在连夜加班做续费方案,看到信中那些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

    理想与现实的两极。俞敏洪的信件本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文化传递。他试图用南极的壮美和企鹅的坚韧,来类比企业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姿态。“冰川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但美好的寓意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有员工模仿回信格式,调侃“南极的宁静”与“北京出租屋的暖气故障”形成的反差。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少点鸡汤,多点加薪。”企业家的诗意远方与员工的现实压力,在这一刻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存在于新东方,也是当下许多企业的缩影。

    奋斗文化与喘息空间。新东方的创业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诗。从1993年北京中关村二小的简陋教室起步,到成为中国首家海外上市的教育机构,俞敏洪和他的团队确实靠着不懈努力创造了商业奇迹。然而,近年来在行业变革的冲击下,新东方经历了艰难转型。从教育主业转向直播电商,开辟新业务的过程中,压力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每个员工身上。在转型关键期,企业管理层专注于如何在市场上“赢”,而员工则渴望在紧张工作中获得适当的喘息空间——不是放弃奋斗,而是保持可持续的工作节奏。

    沟通的艺术与共情的智慧。这场“南极信”风波,本质上是一次失败的内部沟通。俞敏洪在信中17次提到“我”,5次描绘“南极”,却未能触及员工真正的关切。有效的企业沟通需要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当员工在为续费方案加班奋战时,来自南极的冰川美景非但不能激发共鸣,反而凸显了距离感。健康的企业文化应该既要有追求卓越的驱动力,也要有关注个体福祉的包容度。真正的团队精神,源于彼此的理解与支持,而非单方面的说教与期待。

    寻找平衡之道。这场争议反映了当代职场普遍存在的困境:如何在追求企业发展与尊重员工福祉之间找到平衡?员工的反感并非针对老板的南极旅行本身,而是那种与现实脱节的疏离感;不是反对奋斗文化,而是期待更加平等、互惠的工作关系。理想的工作关系应该是双向的:企业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和合理回报,员工为企业贡献才智与热情。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既能有追求卓越的动力,也能保有从容生活的余地。

    社交媒体上,关于南极信的讨论仍在继续。一位网友的评论点出了关键:“我们需要的不是远方的诗意,而是近处的理解。”在新东方最新财报显示业绩逐步回升的当下,如何弥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或许比探讨南极企鹅的生存哲学更为紧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终究需要建立在企业家与员工同频共振的基础之上。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