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夏隆:田埂间的“镀金梦”该醒了——论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嬗变与时代担当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11-17 字体: [大][中][小]

    当“乡镇干碎英雄梦,书记我是读书人”的戏谑在网络流传,这幅颇具荒诞感的基层浮世绘,实则撕开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融入乡土中国的深刻命题。这场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既是对个体认知的祛魅过程,更是对乡村振兴人才机制的严峻考验。

    某些怀揣“救世主情结”的大学生村官,似乎患上了“学历自负”与“基层不适”的并发症。一边是手握文凭的优越感,一边是面对扫街防火、填表算收入时的幻灭感,这种将校园“英雄梦”与乡村“土老帽”对立的心态,恰似当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尤其可悲的是,部分人把驻村经历视为仕途跳板,把群众工作视作琐碎负担,殊不知其行径不过是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一场精致利己主义表演。

    毋庸讳言,基层工作早已成为检验青年干部成色的“试金石”。某些人一边享受着“大学生村官”的身份红利,一边却在具体工作中眼高手低,活像个边蹭基层经历边嫌弃农村的无趣之人。他们难道真以为,脱离田间地头的实践还能做好三农工作?这种认知错位,暴露的不仅是群众观念的缺失,更是能力结构的畸形。须知,乡村振兴不是纸上谈兵的沙盘推演,任何企图绕过基层锤炼的成长路径都如同沙地筑楼。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跳板心态”折射出部分年轻人深层次的价值观错位。为何非要把“做大官”置于“做大事”之前?为何总把个人晋升凌驾于群众福祉之上?这种异化的职业观,恰似一株追求速生的“盆景树”,虽然顶着知识分子的光环,根系却始终无法深扎乡土。那些对支部记录敷衍了事、对群众诉求充耳不闻的作派,不过是把基层当作个人履历的装饰品,最终难免在时代大潮中现出原形。

    思想的淬炼:在乡土中国读懂治理真谛。要破除这种迷思,首要是重构认知图景。必须认识到,农村不是理想的埋葬地,而是能力的锻造场。一个村庄虽小,却囊括了组织动员、利益协调、资源分配等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汉高祖刘邦的丰沛集团,最初治理经验不过一县之地;当代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往往源自基层实践的淬炼。能否把党的政策转化为村民语言,把发展蓝图落实为具体项目,这本“无字之书”远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深刻。

    行动的蜕变:在深耕细作中实现价值。行动层面的转变更为关键。要摒弃“旁观者”心态,深度介入村庄治理全流程。从光伏收益分配到危房排查,从低保评议到合作社运营,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是理解中国社会运作的密码。大学生村官的特殊优势,在于能将法治意识、契约精神等现代治理理念,通过“三资”管理规范化、村务公开透明化等具体实践,潜移默化地注入乡土社会。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在完成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现代化升级。

    精神的涅槃:在扎根沃土中重铸理想。最重要的是完成精神层面的涅槃。要警惕“厚黑学”“成功学”对年轻干部的侵蚀,重温“立志做大事”的初心。那种临退休才解决编制却始终扎根一线的乡镇干部,他们的价值早已超越职务本身。正如光伏板下精准核算的每一笔收益,防火巡查中排除的每一个隐患,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正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石。

    当前,农业农村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革,这代大学生村官恰逢其时。若仍沉溺于“镀金梦”“跳板论”,终将被时代抛弃;唯有将个人理想融入乡土中国的发展洪流,在解决“盐米油盐”中厚植为民情怀,在参与治理变革中练就过硬本领,才能真正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

    历史的车轮从不等待犹豫者、观望者。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山河,每一个“读书人”都应当思考:是要做时代的弄潮儿,还是当历史的过客?这道选择题的答案,不在书本里,不在网络上,而是写在广袤的田野之间,写在群众的心坎之上。(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