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男子因母亲突发疾病离世,情急之下骑着摩托车驶入禁止其通行的北京四环主路前去奔丧。交警将其拦下后,得知这一特殊缘由,并未机械处罚,而是立即安排放行。这段被行车记录仪记录下的经历发布到网络后,引发全网共鸣,点赞量迅速超过400万次。
一次过程简单的执法遭遇,为何能赢得如此汹涌的民意赞许?这四百万次的点赞,指向的并非是对规则突破的鼓励,而是对一种更高阶执法智慧的由衷认可——法治的刚性刻度之上,理应镌刻着人性的温度刻度。法治的本质,绝非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以实现“良法善治”为终极追求的生动实践。
法无儿戏,执法的刚性是秩序的底线。首先必须明确,法律规则的权威不容置疑。北京四环主路禁止摩托车通行,是基于城市交通流量、车型特点与公共安全综合考量后设立的明确规范。交警发现违规车辆后,依法履行拦截职责,这是对“法无儿戏”这一基本原则的坚决捍卫。没有这一刻板的、不容商量的拦截动作,所有后续的“人性化”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可能滑向“情大于法”的误区。
执法的刚性,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它如同一道清晰的边界,告诫每一位公民,行为的底线何在,逾越必究。这种刚性是法治社会的“骨架”,确保着社会运转的可预期性与公平性。在此事件中,交警的拦停行为本身,就是对法律普遍约束力的庄严宣示,守住了法治的第一道门。
人情暖人,执法的温度是善治的灵魂。然而,法律是普遍的,而现实情境却是具体且复杂的。当刻板的法条遇上紧急且合乎人伦常情的特殊情况时,如何裁量,考验的正是执法者的智慧与初心。本案中,“为母奔丧”这一动机,触及了中国人血脉中最为看重的“孝道”文化与生死离别的情感核心。交警在履行拦截职责后,并未简单地“依规处罚”,而是在可控的裁量权范围内,选择了“教育放行”。
这一“放”,放行的是一位儿子奔丧的急切之心,温暖的却是千千万万围观民众对法治的信任与期待。它传递出一个清晰而有力的信号:法律的惩罚从来不是目的,它只是维护秩序、导人向善的手段。在规则允许的框架内,给予守法公民最大程度的便利与体谅,才是执法应有的温度。 这正是“执法依规,放行依情”的最佳诠释——规则是执行的准绳,而人情是裁量的灵魂。
刻板与温情的对比,两种执法思维的镜鉴。
看到交警的温情一“放”,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些截然不同的执法场景。我们或许都见过这样的报道:农户将自家种植的少量蔬菜拉到街边售卖,被管理人员以“占道经营”为由严厉驱赶;司机为送突发疾病的家人就医,情急之下违章,即便事后提供证明,仍被僵化地处以罚单……
这些执法行为,单从规则条文上看,或许并无过错。但它们所缺乏的,正是对具体情境的体察与对人之常情的关照。这种“唯条文论”的刻板执法,虽然维护了规则的表面威严,却在无形中损耗了法律的公信力,让规则在民众心中留下“不近人情”的冰冷印象。与“四环放行”事件相比,前者赢得了400万点赞与广泛的法治认同,而后者往往只能引发公众的质疑与唏嘘。这正反两面的镜鉴,高下立判。
法本依人而制,法治文明的终极归宿。追溯法律的起源,其本身并非天然存在,而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秩序、保障权利而创造的产物。法本依人而制。 它的设立,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全、更公平、更有序。如果执法过程完全无视人的基本情感与处境,将活生生的人视为条文下需要被“矫正”的抽象符号,那便是本末倒置。
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提倡的“天理、国法、人情”相统一,其精髓就在于此。优秀的执法者,是深刻理解法律精神,并能将其与复杂现实巧妙结合的实践家。他们懂得,法治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来源于其在具体案件中能否实现公平正义,能否让人心服口服。(作者单位:新城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