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经济法治详细内容
董启明:小木耳撑起大产业——秦巴山区乡镇的致富突围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启明  日期:2025-9-25 字体: [大][中][小]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现在种木耳一年能挣十几万,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陕西省汉中市留凤关镇村民王建国,捧着刚采摘的椴木木耳笑得格外灿烂。这个曾因地处秦巴山区、交通闭塞而发展滞后的乡镇,如今靠着小小的木耳,走出了一条 “特色产业兴镇” 的致富路,成为山区乡镇产业升级的生动样本。

    留凤关镇的转型,始于对本地资源的精准挖掘。镇党委调研发现,当地海拔 800-1200 米的山地气候、湿润的空气与肥沃的腐殖土,恰好契合木耳生长的 “黄金条件”。但过去零散种植、缺乏技术指导的模式,让木耳产量低、品质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2022 年,镇里引入农业科技公司,搭建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合作模式:企业提供优质菌种与全程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统一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农户则以土地入股或务工参与,形成 “从菌种培育到市场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

    科技赋能让小木耳实现品质飞跃。镇里建成的木耳产业示范园,引入智能温控、喷淋系统,实时调节大棚内温湿度,不仅让木耳生长周期从传统的 3 个月缩短至 45 天,还能精准控制木耳的厚度与口感。农业技术员常驻园区,手把手教农户椴木接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甚至开发出 “富硒木耳” 等特色品种,让木耳的市场售价从每斤 20 元提升至 60 元。为解决销售难题,镇里还组建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方式,将木耳销往全国,2024 年全镇木耳产值突破 8000 万元,带动 320 户农户户均增收 3.5 万元。

    产业发展更激活了乡镇的配套活力。随着木耳产业壮大,留凤关镇建起了木耳深加工车间,开发出木耳脆片、木耳酱等 10 余种产品,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镇上的物流网点从 2 家增至 8 家,快递时效从 “隔天达” 提升至 “次日达”;周边餐馆推出 “木耳宴”,吸引游客专程前来品尝,甚至带动了短途乡村旅游发展。如今的留凤关镇,不仅有产业的 “底气”,更有乡村的 “人气”,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返乡,成为产业发展的 “新农人”。

    从 “靠山吃山” 的传统模式,到 “科技兴农、产业富民” 的现代路径,留凤关镇的实践证明:乡镇发展无需 “贪大求全”,只要找准特色、深耕细作,再小的产业也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