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泡完 42℃的温泉,又在森林浴道里吸够了负氧离子,这趟阿尔山之旅太值了!” 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分享的体验,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2025 年秋日,大兴安岭西南麓的阿尔山再度迎来旅游高峰,上半年 213.51 万人次的接待量、18.47% 的旅游收入增幅,印证着这座边陲小城已然成为北国旅游的 “顶流”。而这股热潮的背后,是一场以生态为根、融合为翼的发展突围。 生态打底,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字招牌。阿尔山的 “底气” 藏在绿色里:81.2% 的森林覆盖率、95% 的植被覆盖度,让这里的大气优良天数比例高达 99%。从 “挂锯停斧” 转型生态保护,当地累计完成公益林保护 21 万亩、森林抚育 10.7 万亩,百万亩人工林筑起北疆生态屏障。更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 —— 杜拉尔林场的防护林碳汇项目登陆全国碳市场,零碳小镇建设注入绿色动能,让 “保护生态” 与 “发展经济” 形成良性循环。游客们追捧的驼峰岭天池、石塘林等景观,正是火山地貌与森林生态交融的自然馈赠,而新能源观光车、木栈道等设施的铺设,更让游览与保护实现 “双向奔赴”。
融合赋能,让单一风光变多元体验。阿尔山早已跳出 “看山看水” 的传统模式,深化 “旅游 +” 战略激活全域价值。春日有杜鹃赏游季,夏日办避暑气候大会,秋日推深度研学线,冬日则靠 7 个月的冰雪期打造 “冰雪 +” 产业链:国家级滑雪赛事吸引运动爱好者,冰雪那达慕演绎民俗风情,“70℃温差” 的温泉与冰雪组合更成特色名片。文化元素的注入让体验更有温度:《天韵阿尔山》演艺诉说北疆故事,非遗树皮画、林俗文创成为游客伴手礼,“阿尔山卜留克”“伊刻活泉” 等地理标志产品,让 “舌尖上的阿尔山” 成为新记忆点。这种 “景观 + 赛事 + 文化 + 特产” 的复合业态,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 1.64 天延长至 2.5 天,实现从 “一季红” 到 “三季旺” 的跨越。
内外联动,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阿尔山的崛起离不开 “借外力” 与 “强内功” 的结合。京蒙协作架起资源桥梁:鹿角湾温泉营地落地、北京干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东城区的销售渠道更助农产卖出 6000 万元。同时,4.23 亿元投资用于城市更新,体育公园、哈伦驿站、夜游产品相继建成,旅游厕所、慢行系统等设施不断完善,让 “景城相融” 成为现实。从地质博物馆里的科普互动,到白狼鹿园的亲子体验,再到森林之眼的日落观景,细节处的用心让 “暖暖的阿尔山” 形象深入人心。
从曾经的伐木小城到如今的 “中国气候生态市”,阿尔山的旅游热给出深刻启示: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当绿色家底被精心守护,当多元业态让体验升级,当内外合力破解发展瓶颈,边陲小城也能凭借独特的生态魅力,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振兴之路。(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