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暴雨中的“围墙风波”,让城市防汛的细节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地势较高的小区为排积水砸开围墙,雨水涌入隔壁小区后,后者又砸开财经学校的围墙排水,最终以报警和街道承诺封墙收尾。这场由暴雨引发的连锁反应,看似是邻里间的纠纷,实则暴露出城市在极端天气下应急管理的多重短板。(8月8日《荔枝新闻》)
围墙本是空间分隔的标识,却在暴雨中成了矛盾的焦点。高地势小区面临积水压力时,第一反应不是启动应急预案或寻求协调,而是选择砸墙排水;低地势小区在积水威胁下,同样以“以邻为壑”的方式转嫁风险。这种应急状态下的“各自为战”,折射出基层应急协调机制的缺失。暴雨来临前,社区本应对辖区内排水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小区物业也应组织相应的防汛演练,相邻单位间更是需要协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封墙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真正需要“修补”的,是从规划设计到日常管理、从设施建设到应急协调的全链条漏洞。
从法律角度看,砸墙排水的行为更需审慎考量。紧急避险虽允许在危急时刻采取必要措施,但前提是“必要限度”和“无其他合理选择”。在此次事件中,无论是小区还是学校,围墙被砸都意味着财产受损,而这种损害本可通过更规范的应急协调避免。这“惊天一砸”,不仅砸出了邻里之间的“信任裂痕”,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更砸出了小区居民的法律常识漏洞。
更深层的反思在于城市规划的“隐性短板”。不同小区、学校的地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排水系统却没有根据地势特点做差异化设计,更没有在相邻区域间预留应急排水通道。以至于在现实中,不少小区各自为政,排水系统缺乏统筹衔接,一旦遭遇强降雨,高低地势间就容易形成“水患传导”。此次事件中的围墙,恰恰成了规划割裂的具象化象征——物理上的围墙好封,规划上的“围墙”却需要更系统的治理。
城市防汛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关乎规划、管理、意识的系统课题。郑州暴雨中的那堵围墙,既是矛盾的爆发点,也是改进的起点。唯有把每一处排水细节考虑周全,把跨区域协调机制建在平时,让应急意识融入日常,才能在下次风雨来临时,少一些冲动的破坏,多一些从容的应对。毕竟,能真正抵御暴雨的,从来不是冰冷的围墙,而是完善的体系和温暖的共识。(作者: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