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奶奶”帮双职工家庭接孩子,“共享老师”为孩子们开设公益课堂,“共享儿女”为孤寡老人鞍前马后,“共享理发师”定期为居民免费理发,“共享派送员”为特殊人群跑腿送货……在浙江省宁波市的各个社区里,这些“共享邻居”正在用行动打破现代都市“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隔阂,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智慧在现代社区焕发新的光彩。(8月3日《宁波晚报》)
“远亲不如近邻”是一句民间古话,可谓是人人皆知。但据了解,在我们的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我们的城市小区里,门对门、楼上楼下的邻居却往往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据一项调查显示,居住在小区商品房里的居民有超过4成不认识对面的邻居,有30%的居民对邻居“认识的少”,这意味着现在小区居民有7成邻里关系陌生或冷淡。这项调查结果,无疑将我们几千年来民间那句“远亲不如近邻”的古话给彻底颠覆了。
难道邻里之间就该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吗?“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就该被彻底颠覆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可喜的是,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通过举办邻居节、邻里百家宴等方式,让邻里关系慢慢地变得更和谐、更融洽了。
以宁波为例。据报道,眼下在宁波的各个社区里,“共享邻居”几乎随处可见。有帮助双职工家庭接送孩子的“共享奶奶”、有为孩子们开设公益课堂的“共享老师”、有为孤寡老人鞍前马后的“共享儿女”、有定期为居民免费理发的“共享理发师”、有为特殊人群跑腿送货的“共享派送员”……这些“共享邻居”的出现,无疑是“远亲不如近邻”最生动的诠释。
一方面,“共享邻居”的出现,既让邻里之间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也让邻里之间不再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另一方面,“共享邻居”的出现,为我们重新定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也丰富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内涵。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共享邻居”的出现,也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助循环,让传统邻里文化的守望相助在现代社会焕发新彩。可以说,“共享邻居”的出现,是一种互助,更是一种温暖。
当然,“共享邻居”也需一把“互信伞”。比如,社区、村居可以通过邻里节、运动会等方式,唤醒广大居民对“共享邻居”这一共同体的广泛认同;政府部门也可通过表彰、奖励等方式点燃更多人参与的热情,从而形成一种广泛互信。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共享邻居”当中来,为构建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