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网络主播因直播内容低俗、擦边等问题被平台封号乃至被警方行政拘留,低俗直播这一顽疾再次引发社会关注。(8月2日《经济日报》)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盛行,直播带货也应运而生。一些主播通过商品展示、商品广告、价格让利等方式,既让消费者买到了质优价廉的商品,也让主播赚了流量,卖了货,可谓是一种双赢。
但现实生活中,有少数主播为了达到商品促销的目的,竟在直播间里插播一些低俗、擦边的广告,以吸引网络流量,博取关注,这种“低俗直播”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而且还污染网络环境。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更是一种毒害。
2021年2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全面清理低俗庸俗、封建迷信、打“擦边球”等违法和不良信息。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也规定,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下列行为:包括服饰妆容、语言行为、直播间布景等展现带有性暗示、性挑逗的内容;法律法规禁止的以及其他对网络表演、网络视听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可见,相关规定已经对“低俗直播”行为作出了一定的限制。
但笔者以为,打击“低俗直播”仅靠几个规定还不够,还需多方发力,严字当头,综合施治。
首先,平台要“严把关”。网络社交平台应积极担负起审查和判断平台用户上传信息内容的职责,严格把好审核关、准入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信息内容应采取适当的管理处置措施,绝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插播低俗内容、打“擦边球”,坑骗消费者,毒害青少年。
其次,监管要“严处罚”。一方面,司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规范和法律,把网络直播行为至始至终地纳入法律范畴。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压实平台责任,对网络主播加强培训和教育,对网民加强引导,以期形成各方合力,共同净化网络空间。同时,对于“低俗直播”行为,监管部门不妨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从业禁止、追究法律责任等多种处罚手段,让低俗主播既付出“经济代价”,又付出“诚信代价”,更付出“禁业代价”,甚至付出“法律代价”,倒逼其遵守公序良俗,合法合规直播。
其三,法院要“严宣示”。人民法院不妨通过个案的处理对“低俗直播”行为起到一定的宣示作用,如对某类触犯了法律的低俗直播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或者司法审判,通过判例将法律原则具象化,使得社会大众通过案例的形式对低俗直播行为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远离“低俗直播”行为。
此外,主播也要“严自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因此,网络主播在社交平台上做广告、发短视频等活动时,要学会自律、自爱,既应遵循社交平台的自治规则,更应当符合社会的公序良俗。如此,才能自觉远离“低俗直播”行为,达到净化网络直播环境的目的。(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