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断揭示了作风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抓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员作风建设不仅关乎党员干部个人的品行修养,更是影响党的执政根基、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有持续锤炼"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才能让党的旗帜始终在人民群众心中高高飘扬。
作风建设是党的传家宝,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个重要法宝就是始终重视作风建设。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为执政党作风建设敲响警钟;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强调"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推动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以"打虎拍蝇"雷霆手段正风肃纪,党风政风为之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9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8.3万人。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作风建设抓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放松了作风建设,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当前,党员队伍作风总体向好,但"四风"问题树倒根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以新变种出现。有的干部调研"走马观花",满足于"打卡留痕";有的单位办事"推诿扯皮",奉行"躺平主义";个别地方还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假作为现象。这些作风问题如同"灰犀牛",看似平常却危害巨大——它侵蚀党的执政根基,割裂党群干群关系,贻误事业发展良机。作风建设中的问题警示我们:纠治"四风"不能指望"一阵风",必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
加强新时代党员作风建设,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维度:在思想作风上,要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工作作风上,要践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在生活作风上,要培养健康情趣,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实践启示我们:好作风既是"严"出来的,也是"干"出来的,必须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
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既要靠教育引导,更要靠制度保障。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把作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对作风问题露头就打;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用好"互联网+监督"平台,让"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度创新表明:只有把作风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形成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作风建设承载着更加厚重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每名党员都应牢记,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形象,更关系党的整体形象;不仅影响当下工作成效,更关乎长远执政根基。唯有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才能让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才能凝聚起14亿多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庄严承诺,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