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陈俊熙: 驻村干部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陈俊熙  日期:2025-7-4 字体: [大][中][小]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驻村干部是扎根基层的“先锋队”,是连接党心民意的“桥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驻村干部要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乡村仍面临着党建引领力不足、产业发展动能不强、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基层治理难度较大等挑战。驻村干部唯有勇担使命,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

    驻村干部须当好 “好帮手”筑牢组织之基。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 “神经中枢”,其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成色。尤其驻村干部自带政策资源与治理经验,因此也成为激活基层组织的 “催化剂”。在脱贫攻坚期间,全国 18.3 万名驻村干部驻村帮扶,推动 12.3 万个贫困村党组织晋位升级,正是通过建强支部堡垒,才实现了 “支部强则村庄兴” 的蝶变。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产业融合、生态保护、数字治理等新课题,更需要党组织发挥 “统筹协调” 作用。唯有把党组织建成 “主心骨”,才能让乡村振兴方向不偏、步子不乱。

    驻村干部须当好“排头兵”激活发展之要。产业薄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区域失衡、链条短浅、人才匮乏等问题,让不少农村陷入 “资源捧着金饭碗,群众守着穷日子” 的困境。驻村干部作为 “外来智者”,既要敢闯敢试当“探路者”,更要善作善成当“领路人”,才能破解 “怎么富” 的现实命题。驻村干部要自带市场视野与产业思维,能精准对接乡村资源禀赋,要勇于打破 “就农业论农业” 的思维定式,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市场化手段经营农村,让土地、劳动力、生态等要素活起来。

    驻村干部须当好 “美容师”涵养文明之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却面临着传统断裂与现代冲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陋习仍有市场;另一方面,留守老人儿童缺乏关爱、邻里纠纷调解机制缺位等问题凸显。驻村干部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需要以 “绣花功夫” 扮靓乡村 “内在美”。要在保护传统村落中,不仅须挖掘非遗技艺还须传承民俗文化,这既是留住 “乡愁” 的必要举措,更是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资源。这种 “保护与开发并重” 的思路,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守住了文化根脉。另外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 “文明家庭”、组建 “乡贤调解队”等举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要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 的实践中,让乡村既有经济增长的 “硬度”,更有文明传承的 “温度”。

    驻村干部须当好 “护卫员” 守护稳定之本。基层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底盘工程,面临着利益诉求多元化、矛盾纠纷复杂化的挑战。征地拆迁引发的权属争议、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纠纷、邻里琐事积累的情感矛盾等问题,若不能及时化解,极易成为乡村稳定的 “火药桶”。驻村干部作为 “一线调解员”,需要筑牢矛盾化解的 “第一道防线”。在基层治理中“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是基层治理的理想状态。驻村干部需凭借 “人熟、地熟、情况熟” 的优势,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通过定期走访农户,建立 “民情台账”,对家庭困难、邻里纠纷等做到早发现、早介入;运用 “枫桥经验”,联合村两委、乡贤、志愿者组成调解小组,将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炕头灶边,才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乡村振兴的征程上,驻村干部的四种角色环环相扣:建强组织是根基,引领共富是核心,涵养文明是灵魂,守护和谐是保障,共同构成了基层治理的 “四梁八柱”。从脱贫攻坚的 “突击队” 到乡村振兴的 “主力军”,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探索可复制的治理经验,培育带不走的人才队伍,留下经得起检验的发展成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