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院怕花钱,小病都扛着,现在有了医保,报销比例高,看病心里踏实多了。” 在安徽金寨县医院的病房里,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张大妈笑着说。她这次手术花费 8000 多元,医保报销后自付不到 2000 元,这让原本担心费用的她彻底松了口气。如今,像张大妈这样受益于农村医疗保险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份 “健康护身符” 正为亿万农村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医疗保障防线。
农村医疗保险,是破解农民 “看病难、看病贵” 的关键举措,更是守护农村民生的重要基石。过去,“小病拖、大病扛” 是不少农村家庭的无奈选择,一场重病往往让家庭陷入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困境。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实施以来,尤其是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报销比例持续提高,从门诊到住院,从普通疾病到重大疾病,医保的覆盖网越织越密。在山东寿光,农民参保后在乡镇卫生院门诊看病可报销 50% 以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最高达 90%;在云南昭通,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保还推出了 “长处方” 报销政策,减少了农民往返医院的奔波。这些政策红利,让农民看病有了底气,生活多了保障。
不过,农村医疗保险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部分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即便有医保,也面临 “看病远、看专家难” 的问题;一些药品和诊疗项目尚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特殊病种患者的经济负担依然较重;还有少数农民对医保政策了解不深,存在断缴、漏缴的情况,影响了保障权益的享受。这些问题,既需要政策层面的持续优化,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完善农村医疗保险,要从 “保基本” 向 “提质量” 迈进。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设施的投入,引进和培养医疗人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医保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特别是针对大病、重病患者,建立更完善的医疗救助机制,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还需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解读,通过村广播、宣传栏、入户讲解等方式,让农民清楚了解参保的好处和流程,提高参保积极性和续保率。
从 “看病愁” 到 “有医保”,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见证了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每一次报销的及时到账,每一张康复的笑脸,都是对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价值的最好诠释。随着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持续优化,相信会有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坚实的健康保障,这份保障也将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民生支撑,让乡土大地上的乡亲们都能健康生活、幸福前行。(荒佃庄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