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城境内沁河的下游,隐藏着一个被人们称为“北方小三峡”的拴驴泉水电站(又称沁河电站)旅游景点。这里不是长江的夔门,也不是巫峡的云海,却同样有着“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江碧水东流去”的壮阔景观。
拴驴泉名子的来历,源于一条被时光磨亮的茶马古道。明清时期,晋豫两省的盐、铁、药材、瓷器在此中转,驴铃叮当,蹄声哒哒。峡谷最窄处仅容两驴侧身,脚下是万丈深涧,头顶一线青天。商旅们把驴拴在崖边老槐,掬一手山泉,啃几口干粮,便继续踏上“走西口”的未知路。有老槐拴驴,又有泉水,因此得名“拴驴泉”,也成了生死旅途中唯一的歇脚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地质队员带着仪器走进沁河峡谷,发现这里水量丰沛、落差集中,是天然的水电宝库。1978 年,拴驴泉水电站破土动工,成为晋城泽州县第一座“峡谷型”引水式电站。
电站巧妙利用拴驴泉至下游 5.3 公里、260 米天然落差,凿穿千米隧洞,引泉水与沁河支流形成 12 立方米/秒的稳定流量。两台 1.25 万千瓦机组同时轰鸣,年发电量 1.1 亿度,相当于 3.5 万户山区家庭全年的绿色电源。
更难得的是,电站采用“虹吸式进水口加气垫式调压井”技术,枯水期不脱水,丰水期不漫坝,保持了峡谷原生生态。站在坝顶,只见碧水从闸口奔涌而出,如白练坠崖,雾浪腾空,阳光下常现双影彩虹,成为摄影者喜爱的“彩虹瀑布”。
游客乘船逆水而上,经过20多分钟,可到达后山的猴子公园,这里有几百只猴子在山林里生活。有些猴子看到游人,直接来到面前向其索要吃食,有的猴子直接把人手里的饮料夺走,甚至还会给人做个鬼脸。也没人教它,但它知道怎样扭开瓶盖,有的猴子正在等人给吃食,忽然斜刺里冲出猴王,一声吼叫,吓得那个猴子拨腿就腿,猴子们的各种表演把游客高兴得前仰后谷,纺纷拿出手机拍下那可爱的瞬间。
如果你不想乘船,也可步行至后山,那就是横过五十多米的钢索桥,登上一百多个台阶的“沙帽山”。纱帽山因形状如古代官员的乌纱帽而得名,登上纱帽山,拴驴泉水电站库区风光尽收眼底,四周群山起伏,重峦叠嶂,云雾缭绕。每逢霜降,黄栌、槲树、五角枫从崖顶一路红到河边,倒影在翡翠般的湖面摇曳,船行其间,仿佛划过一幅流动的油画使你心旷神怡。从纱帽山开始,官顶亭、姜子牙庙,爱情林,观景台,一线天等景点一路排开。这些景点无不增加了很多迷人的假想和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另外,景区还有历史悠久的各种名胜古迹。如,著名的三国“石门魏碑”、“司马懿屯兵洞”,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古栈道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石门魏碑是在悬崖峭壁上雕刻出来的石碑。据考证,这是三国时期曹操曾孙魏齐王曹芳当政五年前后的事情,是由当时的上党交通官和军队千余人通力协作而兴建的从山西通往河南曲阳(今济源市西)的一条通道,或作军用,或作商道,两者兼而有之。羊肠小道早已被漫长的历史和风雨的侵蚀而毁掉,栈桥也只留下了间隔有序的石孔,沿沁河绝壁相继绵延数十里长,大概以石门处最为艰险了,石碑便刻在此处。
“司马懿屯兵洞” 位于悬崖之上,洞口大致呈正方形,边长60余米,洞内能容下千余人。据传说,此洞修建于三国时期。这两处景观在山西省实属罕见,是三晋大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又如女人梯。据民间传说,在风景区附近有一村庄叫黄沙底村,村里有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从小失去父亲,随哥嫂生活,每天起早贪黑上山放羊,砍柴,把羊放的肥肥壮壮,还扛回几捆柴,自己每天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嫂子刁滑、无理,每天刻薄这位小姑娘,缺衣少食,晚上还让她纺线,但是这位小姑娘似有神助,不论增加多少活,她都能如期完成,并且越长越美丽动人,心地也非常善良。小姑娘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后被韩王收回宫里,当地人就称她为仙女黄姑。她每天上、下所走的山路,有一段陡峭石阶,道上留下她深深的脚印,后来人们将她所走的山路叫“女人梯”。
当你乘车到景区,要经过长1100米的交通洞,此洞主要作用是发电中心与库区的交通连接,有当年修建专用公路时在悬崖峭壁开辟的五个间隔而相连的洞,还有引水隧洞、送水隧洞。铁路隧洞是侯月铁路穿越沁河山脉的主要工程,桥、洞相连宏伟壮观,既给景区带来交通的便利,又增添了观赏的价值。之外,还有银沙洞、蛇仙洞、观音洞等许多奇特洞穴。
电站库区蓄水后,原先悬崖上的古栈道半淹于水,形成罕见的水上挂壁。乘快艇掠过,岩壁上的拴驴孔、马蹄窝触手可及,历史与现实在此交错。
一江碧水向东流,绿水青山时常在。从远古的茶马古道到零碳电站,短短 5 公里峡谷,浓缩了八百里太行的千年商道与四十年水电传奇。
(作者,王满堆,山西晋城人,有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多家报纸杂志上,出版有长篇小说《峥嵘岁月几多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