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的成长,从不是温室里的静待花开,而是在基层沃土中的摸爬滚打、在为民服务中的锤炼升华。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唯有把基层当作成长的“主阵地”,把群众当作最好的“引路人”,把实干当作进步的“通行证”,才能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基层是最好的“练兵场”,这里的每一件民生小事、每一次矛盾调解、每一项发展任务,都是青年干部提升能力的“活教材”。初到基层的青年干部,或许会因“水土不服”感到迷茫——不懂方言难以和群众沟通,不熟悉村务处理不好纠纷,不了解产业找不到发展思路。但正是这些“拦路虎”,倒逼青年干部沉下心来学:学方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学政策找准工作的方向,学经验破解发展的难题。就像有的青年干部扎根乡村后,跟着老农学耕种、跟着村干部学调解,从“门外汉”变成“田秀才”,不仅帮村里引进了特色产业,还化解了多起邻里矛盾。基层的实践证明,青年干部的成长没有捷径,只有把双脚扎进泥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累经验,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升级”。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青年干部的成长,始终离不开群众的“出题”与“打分”。群众的需求,是青年干部工作的“指挥棒”;群众的评价,是检验青年干部成长的“试金石”。有的青年干部在社区工作时,坚持每天“走楼串户”,记下群众关于养老、教育、环境的诉求,牵头成立“便民服务站”,让群众的“烦心事”变成“舒心事”;有的青年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倾听村民对产业发展的想法,结合当地实际引进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把农产品卖出大山。这些实践告诉我们,青年干部只有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从群众的智慧中汲取养分,才能在成长路上不偏航,真正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青年干部成长,当以“实干为底色”,在担当中考验成色。成长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面对基层的复杂情况和繁重任务,青年干部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怕慢假”,必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在攻坚克难中展现青春作为。在防汛救灾的一线,青年干部通宵值守、转移群众,用身影筑起“安全防线”;在疫情防控的前沿,青年干部摸排信息、服务居民,用坚守守护群众健康;在产业发展的战场,青年干部跑项目、找资源,用汗水浇灌“致富之花”。正是这些实打实的担当,让青年干部褪去了“书生气”,多了“泥土味”;少了“浮躁气”,多了“实干劲”。青年干部的成长,就藏在解决每一个难题、完成每一项任务的实干中,唯有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才能在风雨中壮筋骨、长才干。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青年干部的成长之路,注定与基层紧密相连、与人民休戚与共。只要始终保持“到基层去”的热情、“向群众学”的谦逊、“实打实干”的担当,就一定能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青春光彩,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好干部,用青春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