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的广袤田野上,“快牛”型干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们以“5+2”“白加黑”的工作常态,背负着各项指标任务奋力前行,成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然而,当高强度、快节奏成为日常,许多“快牛”干部陷入了身心俱疲、成就感缺失的困境。如何从这种高速运转的状态中实现“自洽”——即达成内心与外在要求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提高,已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快牛”之困,困在“身累”与“心累”的交织。一方面,文山会海、层层加码、频繁检查等形式主义负担,让基层干部的大量精力消耗在应对流程而非解决实际问题之上。另一方面,“鞭打快牛”的效应使得能力强者承担愈多,而“干多错多”的潜在风险又可能挫伤积极性。这种状态下,干部容易陷入机械执行、被动应付的循环,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产生疏离感,职业倦怠感油然而生。究其根源,这不仅是个人时间管理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工作方法与价值认知的综合反映。
实现“自洽”与提高,首先在于思维认知的重构。“快牛”干部需要从被动任务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谋划的“管理者”。这意味着要对工作进行有效甄别与整合,区分轻重缓急,拒绝不必要的内耗。例如,建立个人工作“地图”,将常规工作模块化、标准化,提升效率;对于复杂任务,学会分解目标,制定阶梯式推进计划。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价值导向”思维,时常追问每一项工作的最终目的和实际效果,确保行动始终对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靶心,从而在忙碌中找回掌控感与意义感。
其次,能力的战略性提升是破局的关键。真正的“快牛”,不应仅是速度上的快,更应是效能上的“强”。基层干部需有意识地从“事务型”向“学习型”、“专业型”转变。这要求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系统学习,深入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本地实际,提升政策解读、群众工作、应急处突、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当干部能够凭借专业素养和创新方法,更智慧、更精准地解决问题时,便能从疲于奔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良性循环。能力的增长,是抵御工作异化、获得职业尊严最坚实的基石。
此外,积极的沟通与协同不可或缺。干部应善于向上级清晰反映基层实际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责任合理划分,从源头上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同时,加强团队内部的协作与互补,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群牛奔腾”的合力。营造相互支持、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涵养从容的心态与健康的生活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层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绝非靠一时冲刺可以完成。干部需要认识到“慢”与“快”的辩证法,允许自己有调整和反思的空间。培养一项业余爱好,保持规律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这些看似与工作无关的“充电”,实则是保持工作热情与创造力的能量源泉。
“快牛”不应是耗尽性资源的代名词。通过认知重构、能力升级、有效协同和身心调适,基层干部完全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在服务人民的广阔舞台上,从一头“疲于奔命的快牛”,蜕变为一头“蹄疾步稳、内心充盈的健牛”,在奔跑中不仅成就事业,更成就一个完整、健康的自我。这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