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斯晓玲:织密电商生态监管之网,让“直播带货”告别虚假繁荣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斯晓玲  日期:2025-9-22 字体: [大][中][小]

    近日,央视曝光浙江海宁某企业床上用品“四件套”虚标支数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海宁市市场监管部门迅速立案调查,展现出对消费欺诈“零容忍”的坚决态度。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直播带货火热表象下的质量隐忧,也再次敲响了全链条监管的紧迫警钟。

    直播间内,主播们口若悬河,将商品描述得天花乱坠;屏幕另一端,消费者却可能落入“货不对板”的陷阱。虚标支数不过是直播带货乱象的冰山一角,从夸大宣传到产品质量缺陷,从虚假促销到售后缺位,这些问题如同寄生在电商生态上的毒瘤,侵蚀着消费者的信任,扭曲着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直播带货监管之难,源于其独特的业态特性。其一,责任主体模糊化。主播、品牌方、平台、MCN机构之间责任边界不清,形成“扯皮”空间。其二,即时性与海量性并存。直播瞬间可达数万订单,传统监管手段难以实时覆盖。其三,证据固定困难。直播内容转瞬即逝,消费者维权举证面临技术门槛。其四,跨区域监管协调复杂。一场直播可能涉及多地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属地管理原则面临挑战。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构建一个贯穿全过程、覆盖全链条的监管体系。事前防范是基石。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对主播进行实名认证和专业培训,对商品实行源头追溯和质量筛查。事中监控是关键。监管部门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直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识别违法违规话术,建立“直播带货风险预警系统”。事后惩处是保障。必须建立“一次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完善消费者维权渠道,推行“先行赔付”等保障措施。

    全链条监管更需要多方协同共治。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出台专门规范,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平台企业需强化技术赋能,构建从内容审核到交易保障的闭环管理;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质量认证;消费者也需提升鉴别能力,理性消费。唯有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织就一张密不透风的监管网络。

    海宁的立案调查是一个开始而非结束。每一次对虚假宣传的亮剑,都是对市场规则的捍卫,对诚信经营的呼唤。当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当违法者付出应有代价,直播带货才能真正告别野蛮生长,从“虚假繁荣”走向“真实繁荣”,让消费者在畅享便捷的同时,也能安心拥有品质生活的获得感。

    直播经济的浪潮不可逆转,但其发展绝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只有以规矩定方圆,以诚信铸根基,这场商业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在数字化时代谱写出一曲质量与信任协奏的和谐乐章。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