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法治论坛详细内容
斯晓玲:新网络时代的公共讨论还需更加理性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斯晓玲  日期:2025-9-24 字体: [大][中][小]

    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屏幕上的文字如潮水般涌来——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前所未有的众声喧哗时代。热点事件一旦发生,瞬间便能点燃整个网络空间,形成一场场舆论的“狂欢”。然而,在这表面热闹的背后,理性讨论的土壤却日益贫瘠,情绪化表达、标签化攻击、立场优先的站队文化,正在侵蚀着公共讨论的实质价值。

    当下网络讨论呈现出令人忧虑的景观。观点交锋往往演变为情绪宣泄,逻辑论证让位于道德绑架,不同意见者被迅速归类为“非我族类”。讨论不再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而变成了确认自身立场正确性的仪式。碎片化阅读习惯催生了碎片化思考,140字的限制无形中裁剪了思想的深度与广度。算法推送则构建起一个个信息茧房,让人们不断强化既有偏见,失去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

    这种公共讨论的异化,根植于多重社会土壤。转型期的社会矛盾与焦虑,为极端情绪提供了滋生温床;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奖励着最具煽动性的表达;而公共说理教育的长期缺失,则使许多人缺乏进行理性对话的基本素养。更深刻的是,在时间被高度碎片化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难以投入耐心与精力进行深度思考,快餐式观点消费成为常态。

    理性讨论的式微带来的是公共理性的衰退。当情绪取代思考,当站队压倒求真,社会便失去了通过对话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告诉我们,公共理性的萎缩往往为极端主义的滋生提供条件,为社会的撕裂埋下伏笔。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并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公共空间。

    重建理性讨论的文化,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教育体系应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和公共说理能力的培养,让年轻一代掌握理性对话的方法与礼仪;网络平台应优化算法机制,打破信息茧房,为多元观点提供平等展示的机会;媒体应恪守专业主义,提供全面、客观、深入的信息,为公众讨论奠定事实基础。而对每个个体而言,或许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思想的谦逊”——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保持对不同观点的开放性,在表达的同时学会倾听。

    理性讨论不是要消灭分歧,而是要为分歧的共存与解决提供文明的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己见的同时,保持对真理的敬畏;在表达立场的同时,保有反思的勇气。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言,“理性的态度就是认为我可能错,你可能对,通过努力,我们可以更接近真理。”这种态度,正是当下喧嚣的网络空间中最稀缺也最珍贵的品质。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重铸理性讨论的能力,不仅关乎网络环境的清朗,更关乎一个社会在面对复杂挑战时能否做出明智抉择。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思考的深度,在分歧中寻找对话的可能,我们不仅是在改善网络生态,更是在为社会的长远发展积蓄最宝贵的智力资源。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