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文苑感言详细内容
董泽林:永葆人民情怀 践行初心使命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董泽林  日期:2025-9-18 字体: [大][中][小]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奋进新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传统,早已熔铸为我们党最鲜明的精神底色。这些跨越时空的印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广大党员干部须深入体悟这份永不褪色的人民情怀,读懂其中穿越时空的庄严承诺,在与人民并肩前行中不断开创美好未来。

    回望烽火岁月,鱼水情深永驻。在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军民之间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情感感人至深。长征途中,三位女红军留给群众的“半条棉被”,温暖了百姓身心;沂蒙红嫂以乳汁救治伤员,以生命掩护子弟兵;淮海战役中,百万民工推独轮车冒死支前,“最后一把米送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成为军民一心的真实写照。这不是单向付出,而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力量汇聚。正如赣南的“红军井”,既映照出战士为民奉献的身影,也流淌着群众世代不忘的感念。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体悟烽火岁月中的鱼水深情,始终脚沾泥土、心系民生,以务实作风与奉献担当贴近群众、倾听心声,真正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将革命年代“以身为盾”的赤诚守护转化为和平时期“俯首为牛”的实干担当。

    扎根为民一线,枝叶关情始终。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宏伟画卷中,写满了一心为民的初心故事。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治理盐碱、栽种泡桐,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杨善洲扎根大亮山,将荒山秃岭化作绿色林海;黄文秀把青春献给扶贫事业,用生命践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他们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襟怀与担当,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镌刻在祖国大地上。如今,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社区治理持续优化,老支书煤油灯下的坚守正化为新时代奋斗者铿锵的脚步。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为民奉献不是口号,而是体现在关心百姓柴米油盐、急难愁盼的具体行动中,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履职尽责,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奋进新的征程,为民初心如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情怀更显厚重、更富生机。科研工作者聚力攻关,让科技成果惠及百姓生活;乡村振兴一线,青年借助电商推广山货、记录乡愁,呼唤游子返乡共建家园;社区党员志愿者通过“跑腿代办”为群众排忧解难,织密基层服务网络;绿水青山间,护林员日夜守护,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时代不断变迁,但为民担当、为民造福的承诺从未改变。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拼搏奋斗托举民族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与人民携手共创恢宏壮丽的时代新篇。(作者单位:中共保定市莲池区委组织部)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