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党建廉政详细内容
刘晨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以减负实效焕发生机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刘晨晨  日期:2025-9-2 字体: [大][中][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民实干,是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也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然而,现实中部分地区存在的“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多头考核”等问题,如同沉重的“包袱”,让干部陷入“疲于应付”的困境,挤压了为民服务、真抓实干的时间与精力。唯有让减负春风吹遍基层,卸下不必要的负担,才能唤醒干部的实干之力,让为民服务的脚步更轻快、更坚定。

    为基层减负,要向“文山会海”开刀,还干部“实干时间”。“文来文往”代替不了“脚来脚去”,“会来会去”解决不了“事当事办”。曾有基层干部坦言,“一天开三四个会,晚上还要写材料,根本没时间下村走访”。这种“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主义,不仅耗费精力,更会滋生“躺平”心态。真正的减负,当精简会议数量、压缩文件篇幅——可合并的会议不单独开,可简化的文件不冗长写,能用现场调研代替的汇报不纸上谈兵。就像某地推行“无会周”“文件瘦身”行动后,干部每周多了2-3天深入田间地头,既能倾听村民诉求,又能现场解决灌溉、就业等难题,让“纸上政策”真正落地为“民生实效”。

    为基层减负,要破“过度留痕”怪圈,给干部“松绑空间”。“事事要留痕、处处要建档”,曾是不少基层的真实写照:走访群众要拍“打卡照”,帮扶工作要填“数十张表”,甚至连开展一次志愿活动,都要反复整理图文台账。这种“重痕迹轻实绩”的考核导向,让干部把大量时间花在“做材料”上,而非“办实事”上。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减虚功”。应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减少对台账、照片等“硬痕迹”的要求,增加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软实绩”的权重。比如有的地方考核驻村工作队,不再查“走访记录簿”,而是随机走访村民,听群众说“干了啥、效果咋”,既让干部摆脱了“填表压力”,又倒逼他们把功夫下在“真帮扶”上。

    为基层减负,要聚“为民初心”之力,让干部“实干有方向”。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为了让干部轻装上阵后,能更专注于“为民”这个核心。当干部不再被繁琐事务牵绊,他们才能把心思用在“急群众之所急”上:村里的道路需要硬化,就主动对接部门争取资金;社区的老人吃饭不便,就牵头开办“老年食堂”;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就上门帮办手续、对接资源。就像脱贫攻坚中的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后,白天扎根村里摸排情况,晚上熬夜制定帮扶方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这种“卸下包袱干实事”的状态,才是减负的最终目的——让干部把“减负红利”转化为“为民实效”,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为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虚”,留的是为民实干的“实”。唯有持续吹好减负春风,让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才能唤醒蕴藏在干部中的实干之力,让每一份精力都用在刀刃上,让每一份付出都落在群众心坎上,共同书写为民服务的新篇章。(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卫生健康局)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