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既是党情民情的“亲历者”,也是国家政策的坚定“执行者”,更是维护党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践者”。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干事心态,关系着当地发展面貌和社会风貌,反映着基层政权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影响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与成效。
紧盯突出问题,着力一抓到底。坚持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当前在一些地区的基层单位,对于基层减负“怎么减”“减多少”存在执行偏差,对于减负的长期性、根本性认识不足,存在着没有把基层减负与提质增效结合起来,没有把基层减负与干部赋能贯通起来,没有把基层治理的“压担子”和“挑担子”协同联动起来等问题。这充分表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健全长效机制,深化源头治理。要把强化问题导向作为重要原则,定政策、作决策、抓落实都要掂量有没有华而不实、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推进各方面工作都要认真倾听基层呼声,动真碰硬解决突出问题。要把坚持以上率下作为关键方法,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改起,带头转变工作理念,带头改进工作方式,坚决纠治责任层层向下推、问责泛化简单化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狠抓落实,心无旁骛干事创业、为民造福。
压紧压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基层减负应当自上而下改起,理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边界,建立清晰的权责清单,避免挂“空挡”。认真落实各层面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的部署,推动健全主体清晰、要求明确的责任体系,细化重点任务落实举措,督促地方各级党委履行好主体责任,拿出更多务实管用的真招实招,巩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基层治理的大棋盘上,基层干部是奋战一线的关键力量,肩负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重任。只有卸下不必要的包袱,基层干部才能在广阔天地大展拳脚。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让干部摆脱束缚,方能穿越万重山水,书写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