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基层干部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其工作状态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政策落地成效和群众满意度。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层干部需学会“坐”“站”“走”三种姿态——以“坐”的姿态倾听民声,以“站”的姿态担当使命,以“走”的姿态破解难题,在躬身实践中书写为民服务的时代答卷。
“坐”下来:俯身倾听,在群众中汲取智慧
“坐”不是简单的身体姿态,而是放下架子、沉下心来的态度。基层工作中,部分干部习惯于“坐在办公室看文件”“坐在会议室听汇报”,与群众距离渐远,导致政策“水土不服”。真正的“坐”,是走进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用“土话”聊家常,用真心换真情。基层干部的“座位”不应只在办公室,更应在群众中间。只有俯身倾听,才能找准政策的“痛点”和群众的“需求点”,让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坐”下来还需“坐得住”。基层工作往往琐碎繁杂,矛盾纠纷、信访维稳等任务需要长期耐心。青年干部要避免“三分钟热度”,学会在家长里短中磨练性子,在反复沟通中积累经验。比如,调解邻里纠纷时,多坐一会儿听双方诉求;宣传惠民政策时,多等片刻解答群众疑问。这种“坐功”,既是工作方法的体现,更是为民情怀的沉淀。
“站”起来:挺膺担当,在关键处彰显作为
“站”是基层干部的责任与风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能否“站”出来,考验的是政治担当;面对矛盾问题,能否“站”得直,检验的是能力本领。基层工作中,既有乡村振兴的“大课题”,也有群众身边的“小麻烦”,无论大小,都需要干部主动“站”到一线。
在疫情防控中,无数基层干部“站”成了守护群众的“防火墙”。他们24小时值守卡点、组织核酸检测、配送生活物资,甚至冒着感染风险转运患者。这种“站”出来的担当,源于对初心的坚守——群众需要时,干部必须成为“主心骨”。
“站”起来还需“站得稳”。基层干部要避免“空站”“假站”,不能只喊口号不落实、只表态不行动。面对历史遗留问题,要敢于啃“硬骨头”;面对群众诉求,要善于协调资源解决。
“走”出去:脚沾泥土,在实践中破解难题
“走”是基层干部的行动自觉。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需要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打通堵点。部分干部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代替走访”的现象,导致政策悬空、群众不满。真正的“走”,是走到项目现场查进度,走到困难家庭问需求,走到矛盾源头找办法。
“走”出去还需“走得深”。基层工作不能“走马观花”,而要“走心入脑”。比如,在调研乡村振兴时,既要观察产业发展的“面子”,更要了解群众收入的“里子”;在检查环境整治时,既要查看街道卫生,也要询问垃圾分类的参与度。这种“深走细看”的作风,能让工作更精准、更有效。基层干部的“坐”“站”“走”,是三种姿态,更是一种境界。“坐”下来倾听,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站”起来担当,彰显的是对责任的坚守;“走”出去实践,展现的是对事业的忠诚。三者相辅相成,构成基层工作的完整闭环。
新时代赋予基层干部新使命。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还是基层治理的细微末节,都需要干部以“坐”的耐心、“站”的勇气、“走”的魄力,在群众中扎根,在实践中成长。唯有如此,才能将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群众的“最美一公里”,让基层成为干部成长的“沃土”、群众幸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