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德馨于行,技精于勤”,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的内核,也为全社会理解、尊重这一群体提供了全新视角。医师节的荣光里,总有两种力量打动人心:或是诊室里俯身倾听的耐心,或是手术台旁精准操作的笃定。这背后,藏着医者对“德”与“技”的双重淬炼。如同工匠琢玉,既要打磨温润的质地,也要淬炼坚韧的硬度,医者的成长,恰是一场“修己”而后“达人”的修行。
“德馨于行”,强调的是医德的践行。自古以来,我国医学文化便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视为医者天职。古有“医者仁心”的训诫,今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这份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德不能停留在口号里,而要融入举手投足间。在日常诊疗中,医生的一个微笑、一句安慰、一次耐心倾听,都能给予患者莫大的心理支持。从涉组涉干角度看,许多医院党组织推动的“党员先锋岗”“医德医风监督员”等机制,正是通过制度约束与榜样引领,让“修德”从个人自觉变为群体共识。正如“先禁其身而后禁人”的道理,当医者先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让患者感受到真诚,让行业风气更清朗。
“技精于勤”,道出了精湛医术来源于勤奋钻研。医学领域没有一劳永逸的“终点”,新疾病的出现、诊疗技术的迭代,都在倒逼医者保持“本领恐慌”。有的医生为精进微创手术,在模拟训练器上重复练习上千次;有的团队为破解罕见病难题,翻阅中外文献到深夜;有的基层医师骑着电动车走遍山村,只为摸清辖区内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这种对技术的执着,本质上是对生命的敬畏。党组织在医疗系统推动的“传帮带”“技术攻关小组”等机制,正是为了搭建“摘桃”的梯子,让年轻医生有榜样可学、有平台可练,在“踮脚够得着”的目标中稳步提升,最终实现“技精于勤”的突破。
德与技,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高尚医德是精湛医术的指引,避免医术误入歧途;精湛医术是高尚医德的支撑,让医生有能力践行救死扶伤的使命。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出征,以高尚医德为指引;同时,他们运用专业知识,研究治疗方案、防控策略,以精湛医术与病魔较量,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日常诊疗中,老医生带着年轻医生查房,既教“怎么用药”,也教“怎么沟通”,正是德技双传的生动注脚。
对于社会而言,医师节的意义不仅是致敬,更应成为理解医者的契机。当我们看到医生诊室里的长队,不妨想到他们连续手术的疲惫;当我们期待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应理解他们“终身学习”的不易。我们不仅要向医务工作者致以敬意,更应思考如何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从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医生安心执业;到加强对医疗行业的正面宣传,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再到严厉打击医闹等违法行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每一项举措都至关重要。给医者多一份尊重与支持,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修己”,才能更好地“达人”。
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肩负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任。这个医师节,让我们既致敬他们眼中的光——那是对生命的热爱,也致敬他们手中的术——那是对责任的担当。让我们共同期待,在“德馨于行,技精于勤”精神的引领下,他们继续以仁心仁术为笔,以不懈奋斗为墨,书写守护人民健康的壮丽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健康根基。(作者单位:吴桥县卫生健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