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法案大观详细内容
十年账“雾”终拨开 “现场对账”护企利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许星星  日期:2025-8-13 字体: [大][中][小]

   “多亏法官耐心对账、细致调解,拖了十年的欠款有了着落,我们小微企业的难处终于被解决了!”近日,某保温板厂负责人握着承办法官的手,难掩激动。这场横跨十年的货款纠纷,在法院的精准调解下画上句号,不仅为小微企业挽回了损失,更以司法温情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动能。

    时间回溯至 2015年,某房地产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因工程项目需要,开始从某保温板厂采购苯板。双方的合作一直持续到2022年,期间先后合作完成了多个项目,并于当年7月完成了对账工作。然而,在支付部分货款后,剩余款项却成了“糊涂账”——保温板厂主张对方尚欠13万元,房地产公司虽认可欠款事实,但提出“欠款主体应为关联公司”的异议,并认为欠款数额与保温板厂的主张相差2万元,双方就此陷入僵局。

   “就是被告公司欠的!账都对过多少次了,没必要再纠缠!”开庭时,保温板厂负责人态度强硬,拒绝调解,坚称起诉主体无误。而法庭举证质证环节显示,被告的辩解并非毫无依据:原告提供的银行流水中,有多笔货款确实是由该房地产公司的关联公司支付的,主体问题存疑。

    眼看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可能激化,承办法官当即决定休庭。“不管谁付钱,能拿到货款才是关键,这对你们小微企业来说更实在。”法官第一时间向保温板厂负责人释明利害关系,耐心劝说其理性对待调解。考虑到数额争议是关键症结,法官果断决定“现场破题”,要求房地产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财务人员携带账本、发票等原始凭证到法院——“当场查、当场对”。

    对账现场气氛凝重,法庭内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问询,法官逐笔核对交易记录、付款凭证、供货单据,从2015年的首笔交易到2022年的最后一次供货,反复比对每一张单据、每一笔流水,生怕遗漏任何关键细节。经过2个多小时的细致梳理,双方终于在确认单上郑重签字——欠款金额最终明确为12万元。

    然而就在金额敲定之际,被告又提出“免除利息”的要求。“我们是小微企业,从2015年开始合作,到现在整整十年,资金被拖了这么久,本来利润就薄,利息是我们应得的!”保温板厂负责人情绪十分激动。法官当即向双方详细讲解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关于逾期付款利息的规定:“未约定付款时间的,利息可从供货结束之日起算,这既是对守约方的保护,也是市场交易的诚信底线。”经法官一番情理相融的释法后,双方终于握手言和。被告公司承诺于调解书生效后15日内支付货款12万元,并自供货结束之日起,按一年期市场贷款报价利率支付相应的利息。

    这场历时十年的账“雾”纠纷,在法官的“精准对账+高效调解”下终于解决。不仅为小微企业保住了“应得之利”,更彰显了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主动担当——通过精准锁定争议焦点、灵活运用调解技巧,既维护了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又以高效温情的司法服务,为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注入了生动实践。(作者单位: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综合审判庭)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