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张福钊:从《南京照相馆》看历史记忆的当代价值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福钊  日期:2025-8-12 字体: [大][中][小]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一间普通照相馆为棱镜,折射出战争阴霾下普通人的觉醒与抗争。这部现象级影片的热映,不仅引发全民观影热潮,更激荡起关于历史记忆传承的深层思考——在时光长河奔涌向前的今天,为何我们仍需凝视历史的暗房?答案藏在对民族精神的淬炼、对人性光辉的礼赞、对和平价值的守护中。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会——它只是等有人翻开。

    历史真相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密码。南京照相馆的暗房里,苏柳昌颤抖着将日军暴行胶片浸入显影液,那些被定格的血泊与哀嚎,从此成为永不褪色的历史刻痕。这种用生命守护真相的勇气,正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最坚韧的基因。当林毓秀将相册缝在衣服中历经重重困难将底片带出,当老金在日军刺刀下举起相机如举枪般冲锋,这些普通人的选择揭示了一个真理:民族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在危难时刻的抉择铸就。影片中反复出现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在东京审判庭上展开时,谷寿夫的狡辩在凝固的光影前轰然崩塌。这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历史真相的显影过程,恰似民族精神的淬火重生——当我们在银幕前直面那些泛黄照片,实则是通过先辈的血色记忆,完成对民族根脉的重新确认。

    人性光辉是穿透黑暗的永恒火种。在南京城沦陷的至暗时刻,照相馆里升腾起的人性微光格外耀眼。邮差阿昌从最初"只想保命"的怯懦,到最终冒死运送底片的决绝;翻译王广海在良知与苟活间的挣扎,最终对日本人出手完成自我救赎;林毓秀撕毁日军演出海报,在废墟上唱响《牡丹亭》的绝唱——这些人物弧光构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人性图谱。导演申奥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日军"百人斩竞赛"的狰狞合影与战前夫子庙花灯的温馨画面并置,形成尖锐的视觉诘问。这种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命题:战争最能暴露人性的黑暗深渊,却也最能激发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光辉。当老金给孩子展示手绘"万里长城"时,那双清澈眼眸里的向往,恰是对人性本善最本能的守护。正如影片中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我们洗的不是照片,是中国人的魂!"

    和平信念是照亮未来的永恒灯塔。当镜头扫过战后南京城的高楼林立,与电影中断壁残垣的画面形成时空对话,观众突然领悟: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得来不易的和平。影片结尾处,林毓秀用相机记录日军战犯伏法的瞬间,这个充满象征意味的镜头揭示:影像既是暴行的见证,更是和平的守护者。正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所言:"正确的二战史观是建构当今与未来世界和平的基石。"当我们在影院中为历史真相动容时,实则是通过集体记忆的重构,筑牢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精神长城。

    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南京照相馆》的热映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成长。从暗房显影到光影定格,从底片长存到精神传承,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历史记忆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动的活水;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前行的动力。当00后观众在影院里为历史真相落泪,当国际友人通过银幕理解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我们终于读懂导演申奥的深意——真正的历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它早已化作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让我们真正的明白“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青年当奋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不让历史重演。(作者单位:茹荷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