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一饭知冷暖,一枝一叶总关情。近来,抖音平台上一位“蹭饭书记”悄然走红,他便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某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
董书记的短视频里,总带着几分风趣幽默:温和的语调裹着地道方言,几句家常便与乡亲们熟络如家人。视频的核心内容,是他每天中午去老乡家“蹭饭”。但这“蹭”绝非空手而至,每逢走进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或困难家庭,他总会提前备好鸡蛋、面粉、牛奶等生活物资。正是这带着温度的“蹭饭”,成了拉近干群距离的暖心桥梁。
饭桌上的面对面交流,让董书记摸清了家家户户的“急难愁盼”:老人的养老金是否按时到账?孩子的上学问题有没有着落?地里的庄稼收成如何?……这般接地气的方式,让干部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也让乡亲们敢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董桂林用行动践行着驻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带领群众在致富路、幸福路上稳步前行。正如他所说:“把申论写在大地上,把理想实现在农村。”
俯身蹭得百家饭,方能挺胸谋万家福。董书记“蹭饭”,不仅是民心向背的温度计,政策落地的晴雨表,放下架子“蹭”进去,才能扛起担子干出来,他借着饭桌上的家常话,把国家大政方针送到群众身边,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动力。董书记的碗里盛满了对群众困难的感同身受,更盛满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干部唯有在基层的熔炉中淬炼,方能百炼成金。作为基层工作的“一根针”,既要让“针眼”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精准送达;也要让“针尖”贴合实际,根据不同情况精准施策,在细微处见真章,把纷繁复杂的基层工作做细做实。
身为乡镇基层工作者中的一员,我深知身边有许多默默奉献的同仁: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未来,我们也将以董书记为榜样,创新工作方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倾听百姓心声,助力乡亲们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阜城县漫河镇党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