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政企前沿党政人大详细内容
凤山镇人民政府以“高效办成一件事”破题、看正丰左岸艺术村建设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张子豪  日期:2025-7-30 字体: [大][中][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还指出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凤山镇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依托中凤山、南凤山两个村落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打造河北省文化新地标为目标,着力传承弘扬本地优秀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通过精准施策、高效推进,仅用一年多时间便成功打造“正丰左岸·艺术村”,逐步探索出一条“艺术扮靓乡村、文化引领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的特色发展路径。这一实践既让乡村文旅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更通过发展文旅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生动诠释了“让旅游成为富民产业”的深刻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以“资源整合”破题,激活艺术村建设内生动力

    凤山镇历史文脉深厚、资源禀赋独特,为“艺术村”整合多元资源、激活建设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工业遗产,构筑厚重文明底蕴。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这里工业遗产富集,段家楼—正丰矿工业建筑遗址群见证百年民族工业兴衰,井陉矿区特委旧址、东风井遗址承载红色工业记忆,为艺术村注入工业文明的厚重底蕴。

    二是自然人文,构建创作资源矩阵。明清古宅幽巷、千年古槐诉说岁月沧桑,“忠”字碑等文化遗产延续精神根脉;三官山、清凉山的秀丽风光形成兼具生态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资源矩阵,为艺术创作提供不竭灵感。

    三是红色民宿,凝聚文化内生动力。红色基因与民俗风情交融共生,贾德义、耿晚子等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彰显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是艺术创作的鲜活素材;社火、拉花、战鼓等非遗表演形式根植民间,梁家煎饼、白彪凉皮等特色小吃承载乡土记忆,构成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体系。这些多元资源的深度整合,正成为正丰左岸艺术村激发创作活力、推动文旅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艺术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生命力。

    二、以“机制创新”破题,打通艺术村建设协同壁垒

    凤山镇在井陉矿区“1+3+5”发展理念及全区文旅富民理念的双重指引下,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构建“政府推动、两委发动、干部带动、群众主动”的发展模式,通过“古村+艺术”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是创新活化古宅资源,打造艺术创作空间。坚持“修旧如旧”与创新设计融合,在保留明清古宅原有建筑形制、材质肌理的基础上,针对艺术创作需求重构空间,满足创作沙龙、作品展出等功能。同时,将废弃石磨、旧窗棂等老物件融入艺术设计,让历史元素成为创作灵感。目前已打造特色民居宅院40余座,吸引省内顶尖艺术家40多位,与33名艺术家签订长期入驻合约。

    二是聚焦艺术学术共生,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摒弃纯旅游开发路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与石家庄市委党校、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院校长期合作,开展了公共艺术创作大赛暨艺术援乡驻地计划、京津冀高等美术教育“暑期创作营”、非遗课程“陶瓷模印”等研学写生活动,建立“院校共创+资源反哺”长效机制,让艺术村摆脱了对旅游旺季的依赖,形成“教学-创作-转化”闭环生态,保障了长期发展活力。

    三是创新小院认领政策,激发艺术赋能活力。推出“3年免费建造居住+3年后市场价结算”的小院认领政策,前3年为艺术家提供免费修缮及定制化改造服务,3年后按市场价格结算,既降低艺术家初期参与成本,又避免长期运营压力,促进艺术家与村落深度绑定,形成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三、以“服务优化”破题,提升艺术村建设推进效能

    凤山镇以服务优化为突破口,聚焦艺术家创作、研学实践及游客体验等核心需求,通过系统化、精细化的服务创新,打破传统乡村艺术项目“重建设轻运营”的瓶颈,让服务成为连接艺术与乡村、创作者与参与者的关键纽带,为艺术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一是强化基础保障,优化艺术家驻留服务。聚焦艺术家创作与生活需求,完善基础配套服务,在入驻保障上,实现水电暖供应稳定,配备专业物业服务团队,及时响应日常需求;在创作支持上,建立艺术材料供应中心,按需提供颜料、画布等创作物资,解决采购难题。同时,依托可容纳近100人的艺术馆,配齐桌椅、专业话筒、显示屏等教学设备,满足艺术家授课、交流等场景需求,为驻留创作提供全链条保障。

    二是完善研学配套,提供分层服务体验。针对研学群体特点,构建系统化服务体系。硬件上,建设研学宿舍、写生民宿及社区食堂,可同时保障200余人食宿,并引入非遗美食、咖啡馆等多元业态,丰富选择;服务上,实施分层管理,为高校师生提供古宅历史背景讲解及写生点位导览;为中小学生定制“艺术+非遗”体验包,包含工具、教程及成果收纳等配套。社区服务团队实时收集师生生活需求,定期反馈食宿意见,动态优化服务模式。

    三是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游客体验质量。面向游客完善便民服务,组织志愿者提供景区地图讲解、热水供应及医疗用品应急服务;针对老人、儿童及特殊群体,提供专属帮扶,如无障碍通道引导、临时休息区等。通过细化公共服务场景,兼顾艺术创作、研学体验与游客参观需求,形成多元协同的服务生态。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暂时没有内容!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