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是一个从城市里上大学回来的农村人,曾几何时,“找厕所难,上厕所更难”是不少人对农村的固有印象。低矮破旧的旱厕、蚊蝇滋生的环境、难以言说的异味,不仅让村民日常不便,更成了制约乡村吸引力的一块短板。但如今走在乡间,越来越多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公共厕所,正悄悄改变着这一切。
农村公厕的变迁,从来不只是“盖个房子、装个马桶”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乡村文明的进阶——当“如厕卫生”从“没人管”变成“有人护”,从“将就用”变成“讲究用”,折射的是乡村治理对“细枝末节”的重视。在浙江的一些村庄,公厕不仅配备了洗手液、置物架,还挂上了村民的摄影作品,成了展示乡土风情的“微型展厅”;在陕西的塬上,旱厕改水厕的同时,还配套了粪污处理系统,让“废弃物”变身为农田的有机肥,既卫生又环保。
但也要看到,部分地区的农村公厕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有的门锁损坏成了摆设,有的清洁不及时重回“脏乱差”,还有的选址不合理,村民“看得见、用不上”。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农村公厕的改善不能“一阵风”,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保障运维经费、发动村民参与,才能让“方便之处”真正方便起来。
小小的厕所,连着大民生,映着大文明。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农村公厕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乡村振兴在细节处的生动体现。期待未来,更多乡村能把这件“关键小事”办实办好,让洁净与便利成为乡村生活的新常态,让每一位村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这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尹村镇山南张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