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看到长治农村公厕无法使用、长期关门的问题引发广泛关注。这些耗费资金与人力建成的公厕,本应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便利村民生活的重要设施,如今却大门紧锁,沦为“看而不用”的尴尬存在,着实令人深思。
除了硬件设施问题,背后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更是暴露出严重短板。一方面,管理责任不明确,没有具体的责任人来负责公厕的日常开放与维护,使得公厕的运营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维护经费不到位,农村地区财力有限,公厕的水电、清洁等费用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成为阻碍公厕正常使用的“拦路虎”。而一些村干部以“村民素质低,不好打扫”为由锁闭公厕,更是将管理责任推诿给村民,尽显管理的懒政与不作为。
农村公厕建设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一环,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绝不能沦为“形象工程”。要解决长治农村公厕当前的困境,首先需对现有公厕进行全面排查,针对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尽快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确保公厕具备基本的使用条件。同时,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公厕的日常维护纳入村级事务管理范畴,并通过政府补贴、村集体自筹等方式,保障维护经费的落实。此外,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提升村民爱护公共设施的意识,引导村民文明如厕,共同维护公厕的良好环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希望所有农村管理公厕的相关部门能以此次事件为契机,真正将农村公厕的问题重视起来,让这些民生工程不再“中看不中用”,切实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让农村公厕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生动注脚,而非形式主义的反面教材。(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尹村镇山南张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