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联合财政部下达2025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其中特别强调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与激励。这一政策信号再次将公众目光聚焦到一个紧迫议题: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当下,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这不仅关系到亿万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2亿,占总人口的22.3%。与这一"银发浪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服务人才缺口超过1000万。更令人忧心的是,现有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8%,持证上岗率不足60%。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重缺失,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
养老服务绝非简单的"端茶送水",而是一门融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专业领域。在江苏南京,一些养老机构已开始试点"时间银行"制度,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积累的"时间币"可在未来兑换相应服务;广东深圳则推出"养老护理员技能提升计划",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最高5000元补贴。这些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只有让养老服务人才获得与其付出相匹配的社会认同和职业尊严,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青春守护者"队伍。
破解人才困局需要制度创新的"金钥匙"。2025年新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正式实施,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地已将养老服务专业纳入职业教育优先发展领域,部分高校开设了养老管理本科专业。政策层面的这些突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职业晋升通道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让年轻人看到这个行业的广阔前景。
日本"介护福祉士"制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是应对老龄化的基石。在德国,养老护理人员享有与医疗护理人员同等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尊重。这些国际镜鉴提示我们,提升养老服务职业的吸引力,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养老从业者的文化氛围。只有当养老护理员与教师、医生一样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选择时,人才瓶颈才能真正破解。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随着"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养老服务也亟待向知识密集型、技能密集型转变。锻造这支"青春守护者"队伍,不仅需要政策扶持、教育创新,更需要全社会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温度、有品质的专业服务,每一位养老服务从业者都能在守护"夕阳红"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或许就是老龄化时代最动人的文明图景。(石家庄市新乐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