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政务 APP 就能缴医保、扫码就能查社保缴费记录、线上就能提交补贴申请…… 如今,数字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基层治理的形态,让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口号变成现实。但在这场效率革命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社区里不会用智能手机的独居老人,村口看不清屏幕的留守老人,仍在为 “扫码办事” 犯难。基层治理的 “数字赋能”,终究要补上 “人文关怀” 的短板,才能真正实现 “一个都不能少”。
数字化的初衷是为了让治理更高效、服务更便民。从疫情期间的 “健康码” 保障出行,到如今 “一网通办” 覆盖社保、医保、民政等高频事项,数字化确实让多数人享受到了便捷 —— 年轻人足不出户就能办业务,上班族不用请假就能跑流程,这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但现实中,部分地区把 “数字化” 等同于 “无纸化”,把 “线上办” 变成 “只能线上办”:社区通知只发微信群,导致不会用微信的老人错过疫苗接种;社保认证只认 “人脸识别”,让手脚不便的老人不得不求人帮忙;甚至连社区核酸检测登记,都要求必须扫码填写信息,让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站在队伍里手足无措。
这些场景背后,是对 “治理温度” 的忽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 “人”,而不是 “技术”。那些被数字挡在门外的群体,恰恰是最需要关怀的人:独居老人需要的是 “敲门提醒” 而非 “群内通知”,留守老人需要的是 “上门帮办” 而非 “线上指引”,残障人士需要的是 “特殊通道” 而非 “统一流程”。就像有的社区专门组建 “银发代办队”,志愿者上门帮老人代缴水电费、代查社保;有的乡镇在政务大厅保留 “人工窗口”,还配备老花镜、放大镜;有的地方开发 “语音版” 政务 APP,让视力不便的群众能 “听着办事”。这些看似 “传统” 的做法,恰恰是数字化治理中最温暖的补充。
事实上,“数字赋能” 与 “人文关怀” 从来不是对立的。真正的基层治理现代化,应该是 “技术” 与 “人情” 的共生:用数字化提升效率,让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上门服务;用人文关怀填补空白,让特殊群体也能共享发展成果。比如有的地方推行 “线上 + 线下” 双轨服务,线上便捷办、线下帮着办;有的地方建立 “特殊群体台账”,针对老人、残障人士等提供 “一对一” 帮扶。这些实践证明,只有既懂 “敲代码”,又懂 “唠家常”,既会用 “大数据”,又会察 “小民情”,基层治理才能既有 “速度”,又有 “温度”。
基层治理就像织一张网,数字化是经线,让网更密、更牢;人文关怀是纬线,让网更软、更暖。少一些 “唯数字论” 的片面追求,多一些 “换位思考” 的细致考量,才能让这张网既兜住民生大事,也接住群众小事,真正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治理的温度,而不是被数字鸿沟挡在门外。毕竟,衡量基层治理好不好,从来不是看 APP 的下载量有多高,而是看老百姓的笑脸有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