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青妇老详细内容
雷云:青年干部当以“三门”为径 走好成长之路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雷云  日期:2025-9-25 字体: [大][中][小]

    提及“三门干部”,有人曾将其视作“缺乏实践”的代名词,却忽略了“家门—校门—机关门”的成长轨迹中,蕴藏着青年干部投身事业的独特优势。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当主动以“三门”为成长坐标系,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补短板、强本领,让“三门”成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起点而非局限。从“家门”到“校门”,积累的是干事创业的知识底气。青年干部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校园中系统学习过经济学、社会学、数字化治理等前沿理论,掌握着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解决难题的创新思路。这份“书卷气”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破解基层复杂问题的“金钥匙”。在乡村振兴中,他们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农产品产销规律,为农户制定精准的增收方案;在社区治理中,可借助数字化工具搭建居民议事平台,让服务更高效、更贴心。青年干部当珍惜这份知识储备,将其转化为观察问题的“望远镜”、破解难题的“工具箱”,为履职尽责打下坚实基础。

    从“校门”到“机关门”,考验的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初入机关,青年干部难免会遇到“知识用不上、办法不够用”的困惑:面对群众的诉求,空有理论却不知如何共情;处理基层的矛盾,照搬政策却忽略实际情况。这并非“三门”的短板,而是成长必经的“淬炼期”。真正的成长,是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落,把“机关门”变成连接群众的“连心门”。在与村民同吃同住的过程中,学会用“大白话”解释政策;在调解邻里纠纷时,懂得用“同理心”化解矛盾。当理论知识融入泥土的“烟火气”,当创新思路对接群众的“真需求”,“三门干部”便能褪去青涩,成长为懂基层、接地气的实干者

   “三门”的终点,从不是“机关门”的安逸,而是服务群众的“无限门”。青年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步到位”的终点,而是“持续进阶”的过程。那些走出“三门”后仍坚持学习的干部,会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把基层经验转化为理论成果;那些扎根一线仍心系群众的干部,能在服务中始终保持初心,让每一项工作都贴合群众期盼。他们明白,“家门”教会的是责任,“校门”赋予的是能力,“机关门”承载的是使命。唯有始终保持“空杯心态”,既不轻视理论的价值,也不畏惧实践的挑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才能让“三门”的成长轨迹,延伸出服务群众的“无限可能”。

    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当以“三门”为起点,把知识底气转化为实干动力,把实践困惑变为成长养分。在“家门”中涵养初心,在“校门”中积蓄力量,在“机关门”中践行使命,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作者单位:荒佃庄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