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行业法治工商消费详细内容
夏隆:公筷喂狗 文明疮疤上的形式主义药膏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9-18 字体: [大][中][小]

    公筷喂狗事件在舆论场掀起波澜,西贝餐厅火速整改的姿态却未能平息公众质疑。这起事件恰似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文明规范的深切渴望,又映照出形式主义治理的思维定式。当公筷沦为饲犬工具,被亵渎的不仅是餐具本身,更是整个社会用巨大代价建构起来的公共卫生共识。表面整改固然容易,但若不能触及观念深处的沉疴,类似的文明失范必将换个模样重新登场。

    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个体行为的失当,更是文明共识的脆弱性。公筷制度作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文明成果,凝聚了无数人的健康期盼与自律精神。将其用作喂狗工具,这种荒诞行为背后是对公共文明准则的漠视与践踏。正如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细节处的文明缺失往往预示着更大范围的规范失效。这种失范行为发生在餐饮这一最具公共性的场所,更具象征意义——它暗示着某些人将私人便利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的思维惯式,而这种思维正是文明建设中最难根治的痼疾。

    西贝餐厅的迅速整改,展现了时下流行的“危机公关模式”:问题曝光-诚恳道歉-火速整改-欢迎监督。这套流程看似负责,实则往往将复杂的社会文明问题简化为技术性处理。钉上“狗不得入内”的标识固然容易,但标识之下是否真正重塑了员工与顾客的文明共识?形式上的整改如同给文明疮疤贴上创可贴,看似解决了表面问题,却未能消除病菌滋生的土壤。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当今文明建设中最可怕的“无形之壁”,恰是这种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应对。

    更深层来看,公筷喂狗事件揭示了现代社会规范执行中的结构性困境。我们善于建立规则,却疏于培育规则意识;乐于制定标准,却怠于构建标准认同。这种困境在诸多领域皆有体现:垃圾分类中的“摆拍式”执行、公共场所吸烟的“游击式”违规...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外部监督缺席时,内在约束是否足够支撑文明规范的长效运行?答案显然不容乐观。

    要打破这种困境,需要超越就事论事的整改思维,构建多维度的文明培育体系。法律层面需完善相关法规,让公筷公勺等文明规范从道德倡议走向制度约束;教育层面应将公共卫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小培育文明习惯;社会层面可建立“文明信用”体系,让文明行为与个人信用挂钩;技术层面则可借助智能设备强化监督。最重要的是培育公民的自觉意识,使文明规范从外在要求内化为价值认同——这才是根治文明失范的良方。

    公筷虽小,关乎甚大。它不仅是餐具,更是测量社会文明水平的温度计。对待公筷喂狗事件的态度,检验着我们建设文明社会的诚意与智慧。若只满足于表面整改,无异于掩耳盗铃。唯有以此事为镜,照见文明建设中的深层病灶,才能避免“今日整改,明日再犯”的循环往复。文明大厦的建造需要每块砖石的牢固堆砌,而它的崩塌往往始自最细微的裂缝。公筷喂狗事件就是这样一个警示信号,提醒我们: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形式主义的药膏治愈不了观念深处的疮疤。(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