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企业论坛热点评说详细内容
夏隆:校门处的钥匙之争:管理的手该伸多长?
来源:中国法治 作者:夏隆  日期:2025-11-3 字体: [大][中][小]

    一串钥匙在校园门口引发的哭泣,照出了学校管理过度延伸的现实,也划出了一道关乎尊严的边界线。“还给我,你还给我!”大同四中一名女生在校门口的哭喊,伴随着穿绿背心工作人员“看我给不给你”的回应,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只因在校门口买了一根淀粉肠,她的电动车钥匙和家门钥匙便被学校工作人员没收。这把钥匙,本是她回家的重要私人物品。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大同四中回应称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调查核实。而校方此前解释,没收钥匙是出于对路边摊食品安全的担忧。

    事件回顾,从淀粉肠到钥匙风波。这起事件发生在2025年11月1日,一段记录情景的视频随后在网络广泛传播。视频显示,一名女生在校门口购买烤肠后,学校工作人员拿走了她的电动车钥匙和家门钥匙。女生情绪激动地哭喊“还给我”,而工作人员却态度强硬,回应“看我给不给你”。拍摄者后来告诉记者,女生最终追进学校,被口头批评后才拿回钥匙。事件引发公众质疑:即使出于食品安全考虑,学校是否有权扣学生的私人物品?特别是家门钥匙,涉及学生能否安全回家。大同四中于11月2日发布官方声明,表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已成立工作专班全面调查核实。但声明中主要强调了“路边摊食品不安全”,对“没收钥匙是否合理”却未直接回应。

    争议焦点,管理权与财产权的碰撞。一边是学校的管理责任,一边是学生的财产权利,这场钥匙风波揭示了教育管理中的边界问题。网友观点明显分为两派。部分家长支持学校的严格管理,认为路边摊确实不卫生;而更多人则质疑学校无权扣留学生的私人物品,特别是家门钥匙。有懂法的网友指出,除非校规明确且合法地授权学校没收钥匙,否则这一行为可能已经越界。从法律角度看,《民法典》第二百六十七条明确规定:“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这一条款为私有财产提供了法律保障。家门钥匙不仅是物品,更是安全与尊严的延伸。学校管理权不应无限扩张,而需止于法律与个人权利的边界前。

    深层思考,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大同四中事件并非孤例。类似的管理困境在许多学校都有体现:有的学校禁止学生校外买吃的,有的直接没收手机。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方式太硬,反而容易激起反弹。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近期也因强制要求学生离开宿舍的规定引发争议,即使恶劣天气也不例外。这种 “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暴露了教育逻辑与学生发展需求的脱节。当下,一些学校对安全的过度小心,以致于“这个‘紧箍咒’把教育箍得紧紧的,失去了应有的光环与色彩”。校园安全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束缚孩子自由为代价。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自觉而非强化服从。真正的管理,应当搭建支持成长的脚手架,而非铸造整齐划一的牢笼。

    解决之道,从控制到引导的转变。要破解这一管理困境,专家建议学校摒弃一刀切禁止的做法,转向更多元的管理方式。这包括多与学生沟通,解释路边摊的安全隐患,或者联合市城管部门整顿校门口摊贩。校规的制定也不能仅由学校单方面决定,而应吸纳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这样才能确保规定合理且可执行。在这方面,一些学校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例如,杭州市余杭区育海外国语学校通过“校长有约”活动,采纳了百余条学生建议。这种民主管理方式,让学生声音得到尊重,也使管理更加人性化。同时,学校应当建立明确的物品管理流程。如东莞松山湖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局在回应类似事件时表示,对违规携带的物品,学校应“代为保管”并明确归还流程,而非简单没收。(新城镇人民政府)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共0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关键字:

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