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北京,雷阵雨不期而至。外卖骑手谢海华送完订单,浑身湿透,躲进富卓大厦商场为他这样的新就业群体开辟的避雨区,在这里,他不仅能暂避风雨,还能和保安唠家常。“大家一下子关系都变近了”这句朴实的感受,道出了北京市西城区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建设的深层价值,小小驿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供给,更是情感连接的桥梁,城市温度的体现。
驿站小空间,彰显的是组织工作的大作为。面对超33万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北京市没有采取“大水漫灌”式的笼统服务,而是从“一餐饭”“一度电”“一个车位”等细微处切入,精准对接需求。1.42 万个城市驿站面向新就业群体开放,800 余个 24 小时服务驿站提供多元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组织工作的精细化、人性化转变,党群服务中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行政机构,而是化身遍布街头的“暖心港湾”和“服务绿洲”,将党的关怀具象为可感可触的日常服务。驿站小空间,搭建的是基层治理的新平台。这些驿站不仅是休息场所,更成为“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桥梁”,骑手们的“吐槽”被认真对待,转化为治理改进的具体措施,富卓商场之变就是生动例证——从拒绝到接纳,从疏离到亲近,折射的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更值得称道的是,驿站还开设公益法律援助窗口、技能提升服务点,将“三新学院”
延伸到小哥身边,既解决当下之急,又谋划长远之策,体现了组织工作的高度与温度。
驿站小空间,凝聚的是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当来自山西的骑手王金利在驿站参加活动、“随手拍”赚积分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便利,更是精神上的归属。窗户上贴着的纸风筝、设施齐全的功能区、定期举办的“微课堂”,这些细节让高强度工作的新就业群体有了歇脚处、充电站、交友圈,这种被尊重、被关爱、被接纳的感觉,将转化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建设者和维护者。
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更需要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新就业群体作为城市运行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北京城市驿站的建设启示我们,组织工作不必总是宏大叙事,有时候恰恰是那些看似微小的空间、细致的服务,最能体现工作的温度和深度。从“友好场景”到“友好之城”,北京正在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这条路的基石,正是这1.42万个遍布街头的“小空间”,它们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将温暖输送到每一个角落,让新就业群体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